向日葵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向日葵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向日葵說課稿1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國偉大的畫家凡高的作品。在這幅作品中,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傊?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然而對于城市的大班幼兒來說,孩子缺乏對“向日葵”這種植物的真實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這些恰恰正是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的經驗基礎。新《綱要》強調:“幼兒的學習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美術欣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之前,我認為幼兒應該豐富的經驗可以包括: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欣賞要素方面的經驗,這一點大班幼兒已逐步積累;另外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向日葵”這種植物,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知識經驗。那么我相信在幼兒擁有了如此豐厚的經驗之后,他們的欣賞活動會更加生動獨特。
這個主題中包括:實地參觀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地實物的參觀、認識,建立對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認識。然后認識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義,幫助幼兒建立對向日葵的完整認識。還有一個種植
活動幫助幼兒了解種植的要素,這樣幼兒就建立了足夠的生活經驗。另外教師還通過欣賞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畫特點、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兒有關的美術經驗也隨之形成。
二、設計理念:
1、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在欣賞活動之前教師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了解凡高繪畫的特色及筆觸。同時教師還發現幼兒有關“向日葵”的生活經驗不足,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為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
2、欣賞活動緊扣美術欣賞要素。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以及作品的構圖。在教學中引導幼兒從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賞感受色彩的亮麗、同色系的組合及對比色的運用恰到好處。同時引導幼兒感受大膽夸張的線條帶給我們的富有靈動和生命的感覺。
3、欣賞活動中尊重幼兒的感覺,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現。因此在欣賞中教師和幼兒的對話是平等的,尊重幼兒對作品的感覺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幼兒。
4、注重多種欣賞方法的運用:對話法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勵幼兒大膽與作品、教師、同伴之間互相對話,表述對作品的理解,同時運用對比的方法,感受實物、圖片和繪畫作品的不同,教師還運用幻燈片的放映給幼兒一個完整美麗的感受,同時欣賞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賞活動注重幼兒情感的激發,畫面中,鮮艷亮麗的黃色和橙色以及大膽夸張扭曲的線條充分流露出創作者強烈和炙熱的感情、流露出對向日葵的熱愛。教師從色彩、線條等入手,運用對話、對比等方法引導幼兒感受作品表達出的情感,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欣賞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2、鼓勵幼兒大膽欣賞與評價,發展幼兒對藝術作品的解釋和評判能力。
目標重點:欣賞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目標難點:了解畫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
目標(1)綜合了對美術要素的認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認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標。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引導幼兒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感受和體驗,逐步豐富幼兒美的經驗,提高幼兒對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評判的能力,同時習得美術的技能和技巧。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
其中“了解畫面中的情感可以通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幼兒對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從而更好的體驗作品、更好的體驗創作者的情感是比較難的。
目標(2)是能力目標,我認為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美術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創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會促進幼兒的創作。
四、教學流程:
前承:
經驗豐富:實地參觀向日葵種植園地,給向日葵拍照、觀察認識向日葵;欣賞有關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建構有關于向日葵的認知經驗及美術欣賞經驗。
環境創設提供:有關向日葵的照片、圖片,《向日葵》作品圖片每二位幼兒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燈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燈片
活動環節
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環節一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討論和比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圖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歡那一幅?為什么?”
在幼兒的自由欣賞討論中引出今天的教學,同時給了幼兒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賞的機會,為目標1的完成拉開序幕。
環節二
放映幻燈“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賞“十四朵向日葵”。
色彩的感受: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畫面中什么顏色最多?你最喜歡畫面中的那種顏色?如果都用黃色好嗎?……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理解感受到畫面中黃色為主、其他色為輔,同時關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對比色的使用比列。這樣畫面才能飽滿、好看。
線條的感受:引導幼兒感覺和體驗作品中線條的.夸張大膽和扭曲,感受到畫面中的向日葵充滿著生命的力量。這一環節中教師鼓勵幼兒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來:如: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彎彎曲曲?好象感覺到了什么?……
構圖的感受:
教師引導幼兒從畫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體來分析作品的構圖,。教師通過和幼兒的對話:數一數由幾朵向日葵?它們一樣嗎?為什么有的低下了頭?(辨別成熟的和還未成熟的或還未開放的)……通過這些對話幫助幼兒理解構圖有張馳有疏 ……此處隱藏3868個字……生對色彩的實際表達能力,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
(2)方法與過程
在觀察中,引導學生感受現實顏色的美。
在賞析中,感知顏色的美感。
在創作中,訓練色彩的表現能力及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同學對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藝術。
3.說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教學的重點:學會如何用色彩來表達所觀察的對象。
(2)教學的難點:如何理解藝術家作品中要表達的感情。
4.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于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獲。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觀察探究——強化鞏固
師 :引導觀察——啟發點撥——匯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三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提高對向日葵形和色的認識。學生每參予一個觀察,都會思考如何表達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具體觀察中感悟,最后在大師作品的指引下升華。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在所設計的環節上注意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教學過程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分為七個環節:
第一環節:實物激趣
上課前準備好一盆向日葵,上課時帶到班上,這樣立即引起了他們對向日葵的注意。由此來導入新課主題。
此設計的目的是:真實的植物絕對比仿真或其他的表現方式,在色彩上要豐富很多,運用大自然的產物,讓同學們耳目一新,避免了純書卷的乏味,多了一些清新,讓同學先被這一活物吸引,渲染氣氛,再走進課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課堂。
第二環節:初步感知
展示向日葵實物及幾幅向日葵照片,使同學們初步認識向日葵,對向日葵的形和色有個整體的認識。
此環節通過老師提問,同學觀察回答,讓同學們了解到整個向日葵的色彩和諧美(如:黃和綠的色彩搭配很美)。
第三環節:觀察探究
1.通過對向日葵的花瓣、花盤、花萼的具體觀察探究,了解各個部分形色的豐富性。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同學們仔細觀察花瓣,通過找顏色游戲,了解花瓣色彩的豐富性以及由此得到只要仔細觀察能獲得美的享受的情感體驗;也通過花萼的深入研究,說一說顏色和形狀,了解花萼的美,并鞏固仔細觀察的習慣;最后通過花盤的觀察討論,教師范畫,了解到還可以那樣畫的心理體驗,同時認識到每個人觀察到的感受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由此突破學生固有的對向日葵的繪畫表現。
2.總結向日葵組成部分,告訴學生“這就是向日葵的結構”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同學們對于結構這個概念有點模糊,通過這個環節,由點及面了解什么叫結構,為經后教師的提問做好鋪墊。
第四環節:出示課題
前面主要講的是向日葵的色和局部形,再通過和小白菊的比較,得出向日葵的外形特點——好大的,隨即出示課題。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這樣設計環節,是按照從局部到整體的觀察方法進行設計的,為了讓同學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確定本課所畫的內容和所畫對象的特點。
第五環節:感知藝術
出示凡高的《向日葵》和伍必端的《葵花地》,讓同學談談感受,并說出感受的理由。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通過談感受,體會欣賞繪畫作品的心理體驗;再通過說理由,引導學生具體仔細觀察,找到自己感受的來源,學習大師們的表現手法,為學生創作出優美的作品提供借鑒。
第六環節:繪畫嘗試
嘗試通過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用畫筆表現出來,突破原有對向日葵的表現手法。
第七環節:展示講評
通過展示全班作業,使學生有個直觀的比較,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為經后的創作提供借鑒。同時,同學間的互評,培養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沒有板書,把文字直接打在了課件上。
說課稿《會跳舞的向日葵》
各位美術,音樂教師,你們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堂課題為《會跳舞的向日葵》的美術課。
教材分析:浙美版三冊(二年級上冊)第二課《好大的向日葵》改編的。我抓住“會跳舞”來表現向日葵,從音樂入手,學生在音樂聲中體會情緒輔助線條,色彩的設計達到音美交融的效果。
教學目標分三點:1.初步知道向日葵花朵的形、色及人們賦予它的寓意。2.欣賞、觀察、分析向日葵,在視、聽中感受它的線、色和情緒。表現心中會跳舞的向日葵。3.讓學生體會音美融合作業的快樂。
教學重點: 體會音樂表現舞蹈的向日葵。
教學難點:用舞動的花瓣和符合情緒的色彩表現向日葵。
教學方法:本課以美術的線條和色彩語言為主,配合音樂的體驗,使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從音樂的角度標繪向日葵舞蹈的線條,還有不同的音樂情緒用來描繪向日葵的色彩。
音美融合的具體細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為了解決向日葵的舞蹈姿態,聽賞了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
第一次,聽賞莫扎特的《小夜曲》,感受音樂的歡快,活潑。從而引到跳躍起伏的線條的選擇,聽賞音樂為表現線條服務;用跳躍起伏的線條設計舞動的向日葵花瓣后出現了第二次聽賞莫扎特的《小夜曲》,讓孩子們在這音樂中自由設計舞蹈動作;從音樂中提取向日葵的舞蹈姿態,轉化為具體的舞蹈的線條,將其組合成一朵翩翩起舞的向日葵。之后又進行了第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的聽賞,在聽賞中自行創作,完成會跳舞的向日葵的造型設計。
另外一方面,關于用色也是相當關鍵的,那么色彩的得來與音樂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教師提出了假設,“如果,我們在跳激情的熱情的舞蹈,那么我們選擇怎樣的顏色?”“如果,我們在跳緩慢的,柔情的舞蹈,那么你會選擇怎樣的顏色?”“那么我們跳憂郁傷感的舞蹈,又該穿什么顏色的舞裙呢?”通過這樣的假設,把學生對音樂情緒的理解轉化為色彩的表現,從而有達到了音美相融的效果。
最后,在作業的展示環節再一次體現了音美交融的和諧場面。學生即展示了自己的美術作品,又配著音樂釋放著自己的情緒,從而也是自己的作品更賦有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和自己的思想,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