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4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一、 基于課程標準的分析思考
本課是第三階段“綜合、探索”領域的內容。《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本領域使學生調查、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系,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制作;通過跨學科學習,理解共同的主題和共通的原理。
房子是人類生活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文明、藝術審美與技術工藝的綜合體現。每個歷史時期,不同地域都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對老房子的關注比較少,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引起學生對老房子的關注,從美術的角度去欣賞、去表現。
二、 基于學生學習的目標制定
為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本課的欣賞、學習、評價和創作中實現美術課程的工具價值與發展價值,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學生通過觀察老房子,了解老房子的特色,感受老房子的內涵。
2、讓學生會表述自己的感受,會描述不同房子的建筑特色,學會通過觀察房子的特征使用線描的方法表現。
3、通過對老房子的描繪,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線描畫的技法。
其中教學重點為:通過欣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多種風格的老房子,感悟不同歷史時期老房子的文化和藝術特點。教學難點為:了解不同種類房屋表現形式的特點及歷史;線描畫黑白、疏密的掌握。
三、 基于教法、學法的活動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特點的需要,本課我采取了情境法、啟發式教學法、賞析教學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根據了解到的學情,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圖片、充分想象、討論交流、教師講解、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交流展示、相互評價這些教學策略來達成以下目標。
在整個活動中,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從這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再加上教師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該活動設計意在體現目標、教學、評價三位一體,讓學生在觀、思、學、議、行、評中手腦并用,親歷實踐。
四、 基于體驗探究的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欣賞評述 --- 作品賞析 --- 技法探索 --- 大膽創作 --- 展示評價
(一)創設情境 感知特點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有喜歡攝影的同學嗎?能把你們在旅游的過程中拍到的老房子的照片分享給大家看看嘛?(并作簡單介紹,如:地理位置、房子的特點、自己的拍攝感受)
我相機總結,并適時板書:在社會的發展下,這些老房子如今已日益衰落,但他們卻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家鄉的老房子。
(二)欣賞評述 作品賞析
1、首先讓學生對比老房子跟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子有什么區別,讓居住過的學生談談有什么特點?以了解老房子的居住特色。
2、緊接著我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更確切的去了解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故居圖片:1、北京四合院:讓學生了解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結構。2、江南水鄉:通過水鄉的交通有什么特點?這里的老房子構成了什么樣的藝術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了解江南水鄉構成的白墻、黑瓦、水道、小船、拱橋的美麗風光。3、福建客家土樓:讓學生去了解客家族的簡單歷史,土樓的由來及建筑特點。
3、通過欣賞我做總結并引出以老房子為素材創作的美術作品“這些老房子蘊含著深深地人類文化,散發著濃濃的藝術氣息,同樣也成為了畫家們描繪的對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欣賞畫家筆下的老房子......”
國畫作品:用毛筆沾墨在宣紙上表現出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水墨的暈染效果更能體現出老房子的朦朧美。
油畫作品:油畫表現力強、色彩鮮艷,更能表現出老房子的形式美。
剪紙作品:中國民間藝術,把江南水鄉的黑白對比表現的更為強烈。
線描:利用線條的曲直、長短、聚散等排列構成老房子的黑白對比。
(三)、學習技法 總結步驟
引出今天的主題:用線描的方法表現老房子。給學生講解線描畫的對比關系;我會在黑板上邊做簡單的示范,邊講解作畫的步驟,依據整體(勾畫出外輪廓行及比例)、局部(從主要部分入手;線條明確,有疏密變化)、整體(整體調整,黑白對比強調)的繪畫步驟。
(四)、學生作業 教師輔導
1、根據老師發的老房子的圖片,用線描的方法描繪。
2、遵循的原則:整體——局部——整體
3、合理體現線描畫的黑白對比
(五)、展示評價 課后拓展
在自主展示時,我引導學生從造型、技法、效果等方面來介紹;在互動評價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老房子的主要特點及繪畫效果進行。除了引導學生欣賞線描作品,我還鼓勵他們提出更好的繪畫方法。
課將盡,我用這樣的話來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同學們,我們欣賞了各具特色的老房子,發現了中國建筑的創造美。其實,在這些老房子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藝術特色,如老房子中的木雕、磚雕,精湛的藝術手法是值得我們贊嘆的,課下同學們可以搜集一些木雕、磚雕的資料進行欣賞,研究?!?/p>
五、基于突出主題的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2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框題是
首先,我對本框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第 單元第 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框題為學好以后的經濟常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后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 ……此處隱藏3912個字……,利于運用。
3 考題重現 深入探究
歷年中考真題,少而精,體現難易度,激起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 夯實雙基 鞏固運用
面向全班學生,立足于中考對本課題的要求,精心設置練習,對前面呈現的知識做一次鞏固,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掌握應試作答技巧。
5 知識小結 回顧所學
對本堂課做個小小的總結,要求學生回想他們本節課所學,是否有遺忘或者有困惑。
六、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也如往常上課一樣,可以分為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即時評價就是當場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肯定,多加予以鼓勵,把他們全部調動起來;延時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可以采用分組競賽,或者得出MAP的方式即到小課時分出那一組是本課時的CHAMPION,誰是本課時最活躍的。
七、課后反思
本堂課由于是公開課,雖然說已經花了大量的時間做了充分的準備,但由于前面的時候有點緊張,本堂課的內容大,以及課時的一些應變做得不夠好,盡管說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但是感覺還是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比如說平時和學生口語的交流在本節課沒有充分的體現出來,互動不夠好;速度偏快,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空白時間思考問題;作為重要教學輔助工具的黑板利用不夠。從整體上看,本節課將語法復習課揉入情景交際之中,注意語法課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結合,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日后我將更加注意語法實用性和趣味性的探究,努力上好每種類型的課。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魯教版)第四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一課《吃穿住話古今》的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中華飲食文化》主要從學生的日常飲食出發,探究生活中的一些與飲食文化相關的事物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的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中西餐的對比,來發現中餐的優點及就餐時的禮儀,學習西方的飲食長處,取長補短,讓我們吃得更健康。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了解中華民族在食品制作上的技巧,餐具筷子體現的智慧,中餐就餐時的禮儀,注意營養搭配,了解飲食文化中蘊涵的故事和傳說,從中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深刻和魅力。
2、過程與方法:嘗試運用傳說、故事、比較表演等方法學習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感受飲食文化中閃爍著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在比較中學會取長補短,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二、說設計理念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對祖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大多數是從媒體上獲得的。這些知識比較零散,并不深入。現年齡段的學生對食品的由來很感興趣,但是上升到“飲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準確定位,讓教學與學生生活貼近,層層深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三、說方法
本課主要運用比較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表演法等方法。老師就是引導者和組織者。
四、說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交流,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吃什么?由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出發,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有效地調動起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吃”的民族,連平時見面的第一句問候都是您“吃”了嗎?吃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可別光顧著吃,吃也要吃出品味,吃出文化來。這樣自然地導入新課,為后面的討論交流打好基礎。
第二個環節:課堂活動
1、確立研究問題。中華飲食文化包含的內容極其豐富,我先簡單介紹了中國的滿漢全席和八大菜系及威海的特色飲食,便讓學生討論交流中西餐的區別,從對比中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課前讓學生收集了一些中西餐的區別和飲食禮儀方面的資料,讓學生小組交流,合作學習,并填寫作業單,再在班上進行交流。
餐具不同:筷子的使用是中西餐最大的不同。由此讓學生交流筷子的來歷,感受飲食文化中閃爍著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再讓孩子交流如何使用筷子,并在課堂上練習使用筷子,從實際操作中發現使用筷子的方法,學習用筷子的禮儀,體會中國禮儀之邦的魅力。進而感受餐具文化中的美麗神奇與祖先的聰明才智,提升對飲食文化的認知。
特色食品: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還有特定的節日食品,這是外國所沒有的。讓學生交流粽子的來歷,感受屈原的愛國熱情,了解民間故事,提高孩子學習的中華飲食文化的興趣,在老師總結時,也點出,每種食物背后都有傳奇的故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多收集資料,做進一步的了解。這樣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效結合,讓學生課后也能進行有效學習,體現品德教學的生活化。
制作精美:通過學生交流餃子的包法,讓學生感受到中國人的智慧與創造。特別是出示制作工序繁雜的菜品——孔雀開屏,讓孩子大開眼界,體會美食制作中有功夫、有技巧、有趣味也有智慧。
圓桌禮儀:與西餐的分餐制相比,中國飲食熱鬧和諧,圓桌造成了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互相敬酒,互相讓菜勸菜,體現了互相尊重禮讓的美德。中餐借助用餐環境的文化色彩顯示其獨特性。西餐分餐制衛生,但缺少融洽的氛圍。在中國的傳統飲食禮儀——祝酒的環節,我不惜花費大量時間,讓孩子學會祝酒,鍛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在課堂上學會祝酒的技巧,讓學生學有所獲。
5、欣賞食品雕刻的藝術,感受其獨特的魅力,我講去年的中華廚藝表演,一個山東廚師在豆腐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他們高超的技術和爐火純青的技藝水平,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讓學生領略雕刻大師的風采。
第三個環節:活動拓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們現在講究吃飯時的營養搭配。在食物制作時也注意保持營養不流失,我告訴孩子一天要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特別是提倡孩子吃早飯,保障孩子上午高效率學習。我及時出現了營養食譜,讓孩子更清楚早餐的搭配。出示小調查,通過吃早餐與不吃早餐的對比,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了吃早餐的重要。這樣把大的飲食文化縮小到孩子吃早餐的習慣上,孩子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第四個環節:課堂總結
出示老師的禮物——對聯,讓學生讀出來,并讓學生填上橫批,總結本節課學習的精華,并告訴學生:中華民族五千年孕育出的文化,今天我們探討交流的內容,只不過是“滄海一粟”還有很多飲食文化像酒文化、茶文化需要我們大家在今后后的學習、生活中去認識。本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生探索研究中華飲食文化的興趣被調動起來,相信他們課后會自發地去了解更多的飲食文化方面的知識。
品德課標指出: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在本節課上,我力求做到,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以上是我的說課設計,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