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模板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課文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現造福人類,發明了防止雷暴傷人的避雷針。
巧妙地運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是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文章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因此,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會用“不足為奇”和“欣喜若狂”造句。
2.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
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最重視的還是對富蘭克林如何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這個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因為實際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去感受、贊揚、歌頌別人的精神品質,可到頭來別人的品質還是別人的品質,仿佛和我們學生沒有太多的關系。所以本文的教學我更加重視讓學生去學習富蘭克林是怎樣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因為我認為別人的方法我們學習了、掌握了就可以是我們的了。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
1.使學生能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學習文中知識,閱讀一些相關文章,深入了解富蘭克林的情況。
2.讓學生學習富蘭克林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對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上。
本課教學,我計劃用2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本文主要向我們敘述了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經過,因此在教學時可采用“質疑促讀”的方法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首先要向學生提出“疑問”,利用疑問導出課文的重點段落、語句,然后指導朗讀。讓學生了解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過程,體會“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這樣,學生就有了精讀的明確目標和內在動力。接著,就可以圍繞以上兩點指導他們練讀、練述。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的理解和朗讀,通過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的態度和富蘭克林堅持不懈、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探索精神的對比,來真切地體會富蘭克林的堅毅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人們對于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往往都會賦以神話色彩,例如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風婆婆”“雷神”等,不僅古代的中國人是這樣,古代的西方人也是這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和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雷神”有關。然后教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并且解釋“天火”就是我們說的雷電、雷暴。
(二)自讀課文,讀通課文,讀準字音,了解課文的內容
(三)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找一找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具體寫了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經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給課文分段,學生分完段后,再讓學生根據課后思考練習題第四題檢查分段是否正確,并完成第四題學著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四)深入學習課文
1、 教學第一段。
指導學生體會雷暴發生的頻繁和威力之巨大,由此體會人們對神秘的雷暴的害怕。
2、教學第二段。
對于第二段的教學,我首先質疑:是誰解開了天火之謎?他是做出了怎樣的推測?引導學生回答出:由此他大膽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同時板書:推測。
在完成第一步后,再次質疑:富蘭克林做出這樣推測的根據是什么?以此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中寫雷暴和放電相似的語句,同時教師在原來板書“推測”一詞上板書“觀察”,并用箭頭連好,在箭頭旁板書“由此”。
第三步是要引導學生朗讀富蘭克林做出這樣的推測在當時的影響,以此來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此要引導學生領會、理解“不足為奇”和“難以置信”兩個詞語之間的對比。
第四步再次質疑:富蘭克林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測,他又是怎么做的?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風箏實驗”部分內容,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首先指名朗讀,然后練習復述,最后交流體會:實驗過程很危險,但富蘭克林毫無懼色。以此體會富蘭克林敢于實驗的精神。此階段的板書是在“推測”一詞的下面寫上:“實驗”。這樣在板書上,對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就書寫完畢了。
3、教學第三段對于第三段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富蘭克林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有所了解。
(五)、總結方法 激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要帶領學生總結的是富蘭克林怎么樣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我通過一道填空題來讓學生進行總結:富蘭克林為了解開雷暴之謎,他先是仔細,然后大膽推測雷暴就
是現象;最后他通過“”證明了自己的推斷。
做完方法總結后,緊接著開始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我們也應該學習富蘭克林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我們身邊的小奧秘,讓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成為一個“小富蘭克林”,但我們在探索科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做危險的實驗。
(六)、作業設計
對于作業布置,我布置了兩道題,一是練習完整的復述課文;二是嘗試用我們今天學到的解決未知之謎的方法解決一些身邊的小奧秘。對于第二道題,我仍然是想培養學生把別人的方法、能力學來作為自己的本領。
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乘法和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熟悉情境出發意在學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學習這部分知識既可以解決實際生活的應用,又為今后學習分數、小數的 ……此處隱藏13755個字……,對算式意義的理解深度和計算水平。 由于本節課新授部分較多,估計練習時間不太多,所以我的練習設計以鞏固新知為主,對于學生技能的熟練訓練,和發展留于下節課進行。
(四)總結反思 深化認識
第四個環節是總結反思 深化認識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自由談。教師總結:是啊,我們不僅知道了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板:意義)還研究出了它的計算方法,(板:計算方法)在談收獲知識的同時并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三個方面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通過自評、互評、師評來比較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以此樹立信心,明確努力方向。
四、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說說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書重點突出,起到了提綱挈(qie)領的作用,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總之, 在全課的整體設計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力求做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確保課堂學習的高效性。同時我個人認為數學課堂教學,教會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遠比教給他一個數學公式更重要,整個課堂設計我比較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大家好!這次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五課《媽媽的歌》。本課的五件音樂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兒童對媽媽深切的愛。通過分析,我決定分三課時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為欣賞《媽媽之歌》初學《唱給媽媽的搖籃曲》,第二課時為欣賞《魯冰花》、《小白菜》,學唱《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及另外內容安排至第三課時。今天,我想就本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向大家詳細地談一談。
首先,我想對這教材內容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欣賞歌曲《媽媽之歌》是我國納西民歌,她通過母子兩人的對話,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志愛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報。歌曲的歌詞樸實無華,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間。旋律婉轉起伏,寬廣綿長,充分表現了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演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曲調寓意深刻,它通過一個平日生活的側面,生動地描繪了孩子對媽媽的一片深情和孝順之心。這兩部作品的主題相同,是對孩子們進行“愛”的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學目標
綜合教材內容及其他教學要素,我認為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聆聽歌曲《媽媽之愛》,了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中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
2、能基本學會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從中體會到孩子對媽媽的深情和孝順之心。
3、通過系列實踐活動,教會學生懂得母愛之偉大,自己應該懂得回報和付出。
其中教學重點、難點設定為:通過聆聽和學唱歌曲,了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作品內涵,懂得母愛的偉大。
三、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的選擇
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加強音樂實踐與創造。同時還強調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鑒于以上理念,我決定采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從而促進學生發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再有,本課的編創等實踐活動穿插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唱中有創,動唱結合;聽中有創,邊聽邊動,自始自終都鼓勵學生的創新與實踐。
那么到底要怎樣使我的音樂課堂成為學生享受音樂美的圣殿呢?我決定這樣安排教學過程:
四、教學流程及相關考慮:
一)組織教學
師生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聲中,邊唱歌曲邊走進教室。師生問好之后,老師直接揭示本課的主題“愛”!
[音樂課堂應該有一個美的開始,在這個環節中,師生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進教室,就是為了能一個與本課教學主題相披襯的氛圍。使孩子一進入教室就能感受到“愛”的幸福!]
二)主題討論,欣賞《媽媽之愛》
1、老師組織學生圍繞著“愛”,說說身邊愛自己的人!鼓勵學生用具體的事例來說一說。
2、老師引出《媽媽之歌》,隨機運用課件介紹納西民族的風土人情及特色音樂。
3、出示歌詞,誦讀歌詞,組織學生討論歌曲所反映的內容是什么?學會區分哪段是媽媽唱的?哪段是孩子唱的。
4、初聽音樂,感受音樂旋律的美感以及音樂中母子之情的深厚。
5、再聽歌曲,感受女聲、童聲的音色的基本特征。
6、再次復聽,請學生跟著輕輕哼唱,深深體驗母子的深情。
[讓孩子有所感悟,不是單靠學生一味地聽音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發自內心的感受,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較長時間的“說說愛自己的人”。有了親身的體驗,感受歌曲的內涵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外,我還運用課件,向孩子們展現了納西民族的風土人情,更有效拓展了學生文化的視野!]
三)初學《唱給媽媽的搖籃曲》
1、 師生談話,引導孩子去思考媽媽的愛。回憶學過的搖籃曲,唱一唱,再次感受“母愛之偉大”。
2、從“報恩”引出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學習歌詞內容,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3、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深情地誦讀歌詞。
4、初聽歌曲: 請孩子們積極展開想象,說一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5、再聽范唱,請學生邊做推搖籃動作邊輕聲哼唱。
[這一個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所以只是處理成“初學”狀態。通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深情地誦讀歌詞,聽音樂想象音樂的意境,邊動作邊哼唱等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多方位、多感官地感受到“愛”的內涵,逐步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想象力。]
四)主題延伸
1、老師引導學生去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該為媽媽做點什么?
2、以“我為媽媽做什么”自由選擇
A為媽媽唱一首歌 B為媽媽背一首詩C對媽媽說一句話D為媽媽做一件事 E其它
[在這個環節中,我特意設計了“我為媽媽做什么”的自由選擇習題,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現個性的舞臺,還能使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拓展了學生思維。另外,這一環節的設計,也能促使學生去關注自己身邊的“愛”,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本課的主題“愛”]
五)組織下課
師生互道再見。在《唱給媽媽的搖籃曲》的歌聲中,離開教室。
(音樂教學的功能決不僅僅體現在一堂課上,讓孩子們在充滿著愛的旋律聲中離開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學生把課堂上所感悟到的,帶到教室外,帶進自己的生活,使音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p>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對本課的一種設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去,我想還應該考慮孩子們的學情,學習的習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樣,我認為,一堂音樂課只要能成為了孩子們享受音樂美的圣殿,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