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勢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1接到上課任務,按照教學進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勢》這課,首先是因為課文內容打動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便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契合本次活動主題。研讀教材、查找資料、設計教案、試教指導、修改完善、課堂展示,在反復磨課中,真正讓我從教材里走了個來回。我嘗試著“轉身”,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一、創設情境,尋找教學的最佳基調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
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 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難時刻譚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高尚師德。因此,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關的資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貼、可以打印……豐富的圖片、文字資料必將把學生帶回到3年多前的那場災難中。課前交流時,我又啟發學生回憶地震當時的情景,再結合預習資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有同學從資料上獲知傷亡慘重,人數眾多;有同學查找到當時的地震影響范圍極廣,波及到中國的絕大多數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鄰國;有同學回憶起當時娛樂節目全部停播,網頁全部以黑色為底色,表達人們的哀悼……隨著談話交流的深入,學生已逐漸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當中。此刻,以圖片、音樂為背景,由教師的講述帶領大家眼見青山綠水瞬間變為廢墟,再展現災難中的英雄——譚千秋老師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勢,自然導入課題,也奠定了本課教學的最佳基調。
二、整體感知,尋找訓練的最佳形式
作為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要充分發揮預習的功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即是對學生的預習反饋。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我是由課題“最后的姿勢”切入,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課題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的姿勢,再提供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因為關鍵詞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學生概括起來并不困難,這一環節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實。但在試教后,李老師提出:“這種方法符合學生通常的閱讀姿勢嗎?作為一篇記敘文的教學,有沒有更有效地滲透方法指導的概括主要內容的形式呢?”一語點醒了我,看似簡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許適合老師的教學,但并不適合學生的學習。從根本上說,它并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從記敘文的結構出發,讓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幾個要素來說說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和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一致的,也符合文體特點,能達到有效訓練、遷移運用的目的。
三、品讀語言,尋找閱讀的最佳路徑
本文出自一篇新聞稿,選入課文時有所變動,編者將其改成了普通的寫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達讀者”的特點。因此,在試教時,我發現原先設定的中心問題:“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答案顯而易見,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什么難度。預設的“品讀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側面描寫”的環節無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現了“寫什么”的問題。因此,在二稿修改時,因預測學生能自行完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過程,我將閱讀教學的第一個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樣寫的”切入,即閱讀教學的第二個回合“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饋了解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把握。由于災難來得很突然,譚千秋不可能像哈爾威船長那樣有20分鐘的時間,所以文章正面描寫人物的文字不多。將人物置于特定的災難性場景中,用一個撼人心魄的姿勢來刻畫人物,用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同事的話以及同學們的感受來交代后續的事件,交代倒在廢墟中的那個英雄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于是人物形象豐滿了。本文與一般寫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沒有辦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只能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本文教學的最佳路徑。
四、讀寫結合,尋找表達的最佳方式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學生學會了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對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對于“最后的姿勢”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給課題換詞的方式,啟發學生總結“最后的姿勢是一種怎樣的姿勢?”“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舍己為人的姿勢”、“大愛無私的姿勢”、“護衛學生的姿勢”、“生命的姿勢”……學生都能脫口而出,看來譚老師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們的心中,但這樣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徹呢?我又設計了一道讀寫訓練:以“ 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為開頭寫一段話,后面的內容要具體說明為什么是這樣的姿勢。這就考查了學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夠正確表達。然后,我以學生較少關注的“ 最后的姿勢是恪盡職守的姿勢”為開頭作了示范,拓寬學生的思路,并恰當選用文中關鍵詞句,結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斷寫作。再讓學生仿造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所謂情動而辭發,雖然課堂時間有限,未來得及當堂反饋,但從學生練筆質量來看,都能夠圍繞中心自由表達,達到了訓練目的。
關注課程目標,有效選擇教學內容,所有一線教師仍需不斷研究和實踐。針對不同的文章,應有不同的教法,我們都要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2一、 說教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贊歌。
課文以感人的筆觸, 記敘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級教師、 德陽市東汽中學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譚千秋, 在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面前, 用自己的身體演繹了一個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的故事。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恪盡職守、 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 讓我們記住了那個令世人難忘的最后的姿勢口 文章質樸感人, 字里行間飽含著對這為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的贊頌與崇敬之情q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 結合高年級學生的思維主體性, 我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語感目標: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口 體會文章感情
2.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9個生字、 2個二類字, 聯系諜文語境理解 “詮釋”、 “生死攸關” 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_能力目標: 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標: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 能夠理解 “最后的姿勢” 的內在含義, 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o 培養學生 “忠于職守、 大愛無” 的精神o
三、 說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 從而受到心靈的蕩滌, 真切感受 ……此處隱藏2816個字……,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組內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容,要求先說事跡,再說這個事跡帶給我們的收獲。
2、全班交流。
(四)作業
繼續搜集有關忠于職守的英雄事跡。
(五)板書設計
6 最后的姿勢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4教材簡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贊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寫譚老師想平常一樣早早趕到學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的感人經過第八——十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申請贊頌
課文用重要的環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的發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標: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實際、有感情朗讀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寫作意圖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品德)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1 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說教法:
(1)背景導入,創設情境
根據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理念長此以往,可養成學生主動學習新知、主動探究新知的好習慣課堂上,這些圖片的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3)扣題讀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讀感悟時,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震后人們的話語,側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了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這樣尊重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順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
(3)自主圈畫批注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
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有三處寫到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首先,學生找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學生邊讀邊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鎮定、臨危不懼、以學生安危為重課文中第二次出現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里請學生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這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挺身而出、舍生取義、大公無私課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勢)在十一自然段,是學生們在回憶中咀嚼著痛苦,從學生們的角度豐滿了譚老師的英雄形象用引讀法深情讀完這一小節,而后學生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寫寫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達到“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的教學目標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