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化學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基本學完化學必修教材,已有了較全面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化學研究和應用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開發利用自然界可能的資源,海洋資源的開發就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化學變化角度來看,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元素。教材中通過海帶中提碘的實驗和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圖設計,一方面復習元素化合物知識,養成學生應用知識的習慣;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實際問題的處理遠比書本知識復雜,這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同時學生也能了解開源節流方面的知識,明白在開發利用資源的時候,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強學生社會意識和責任感。
可以說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三維目標的很好素材。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情況,我確定的本節教學目標是:請大家看屏幕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了解海水淡化、海水制鹽等知識;能順利完成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設計出從海水中提溴的流程,并能正確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能通過圖片或文字資料獲取需要的信息,得出海水綜合利用的幾個方面;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學生歸納能力、比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得以提高和鍛煉;通過資料和討論知道開源節流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熱愛自然等意識,認識和體會化學在海水綜合利用中的意義和作用,揭示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系;在今后人生道路上,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協調共存,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作為指導思想之一。
了解了教學目標以后,讓我們再來看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及其成因。
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重點:我把“海帶提碘、海水提溴;以及使同學們形成熱愛自然,熱愛化學,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設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原因有二,一是學以致用,回報社會;二是人們常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環境教育也應一樣。
難點:我把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設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為雖然是高中階段,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仍較差。
以上是我的教材分析,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學情。
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教材已經學習過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它是本節課學習蒸餾法淡化海水的基礎;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和元素周期律的相關知識是海帶提碘及海水提溴的理論基礎。在老師引導下,他們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獲得成功并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針對以上學情,結合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法學法是:
教法學法分析
問題統領下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自主歸納,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感知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性。
鑒于以上分析,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本節課的具體實現部分:即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首先,我設置了課前音樂:《請到天涯海角來》。目的是以歡快熟悉的的歌曲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暗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海洋。
關于教學過程,我分為3個環節。
環節一:(時間約10分鐘)
新課導入:以三亞為什么能夠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排頭兵,引出三亞優美的自然環境——椰風海韻、三面環海(同時展示相關圖片),呈現廣袤的大海。追問海水資源如此豐富,那么面對三亞的旱季出現的間歇性停水,能不能直接飲用海水呢?從而導出新課。
(這樣的導入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體驗熱愛家鄉的情感,為感知人與自然的的和諧相處埋下伏筆。)
1.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關于海水水資源的利用的教學,首先我簡單介紹海水淡化的歷史,給出常見的淡化海水示意圖,按照課前的分工,組織學生討論海水淡化原理及應用的優缺點,并由小組中心發言人歸納得出結論:蒸餾原理、優點、缺點,老我再做出點評。
這樣設計采取了課前布置討論內容,有利于節約時間,同時通過這一活動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及團隊精神。
關于海水化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教學,我設計為讓學生自主閱讀相關內容,了解海洋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認識到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至于制鹽和以鹽為原料的鹽化工內容的處理,我整合到后面對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總結上,指出在《化學與技術》模塊還將深入學習,有利于突出本節重點。
環節二:(時間約25分鐘)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從海帶里提取碘的實驗,二是從海水里提取溴的流程設計。
2.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
在對從海帶里提取碘的實驗教學上,我打算以圖片的展示為引導,設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
⑴、海帶中的碘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單質還是離子)?
⑵、I-具有什么性質?(高價氧化低價還原)
⑶、怎樣才可以把I-轉化為I2?(加氧化劑H2o2)
⑷、加氧化劑怎樣才知道有碘單質生成呢?(用淀粉溶液檢驗,是否變藍)
⑸、很多氧化劑都可以氧化I-,用H2o2有什么好處?(顏色變化明顯,綠色氧化劑,環保)
然后要求各小組相互討論,根據書本上的提示,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再請各小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結果與大家分享。最后由我評價總結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而后,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巡視觀察學生的操作、步驟、分工等情況,處理偶發事故,如指導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提出猜想,課后再設計實驗驗證)、規范操作等。強調特別要注意安全問題,對于分工不明確的予以指導,確保人人參與,個個有收獲。
這樣通過步步緊逼的追問,實際是以問題為抓手,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在問題統領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使后面的教學一氣呵成。
3.海水提溴
在對從海水里提取溴的流程設計部分的教學上,我打算以對溴的“海洋元素”名稱由來的介紹為過渡,教師設疑導學,要求學生根據海帶提碘的實驗啟示,結合書91頁的[資料卡片],分組設計具體的提取流程,匯報、交流、總結,畫出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圖,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這樣讓同學們根據書上的信息設計提取溴的流程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明白化學原理和技術在海水開發中的作用。
通過環節二的教學,學生能夠體會到:從海水中富含碘元素的植物中提取碘,從提取氯化鈉后所得的母液中提取溴,原理非常簡單,但原理與實際應用之間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真正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和從海洋里提取溴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實現,讓學生體會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有很大差距, ……此處隱藏2500個字……目標比較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制定的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自己比較認真地準備了化學實驗,課堂上學生能較好地利用化學藥品和儀器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設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第三,設計的二個鑒別題的層次比較合理,使盡可能多的學生能夠較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當然自己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對學生回答的一些內容預設還不夠,一些環節的處理不夠細致,時間上有些急促使得一些原定由學生來完成的內容臨時改為由我來書寫和進行實驗。結合自己較好的和不足之處,自己分析了原因:
1、雖然不是第一次上公開課,但是下面坐著同行和一些前輩,心里不免有些緊張,生怕說錯了什么。今后在組內應該多上研討課,多鍛煉。
2、在內容過渡方面還有待于提高,感覺過渡不是很自然。應該要多聽聽老教師的課,多學習,在平時上課時也是多注意,多練習。
3、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還不夠,平時要多加學習,多積累,要向學習型、研究型的老師靠攏。
4、備課不深入,對不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不了解,在提問時就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可能一個較難的問題提給了一個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就會引起冷場,因此在備課中備學生這一環節尤其重要。
5、時間上有些急促,特別是第二個鑒別。第二個鑒別過程中,本來計劃讓學生小組合作來鑒別鹽的;但因為時間關系只好讓學生說,我來演示實驗了,感覺比較不滿意。
因此在復習教學中,教師還是需要多動腦子。教學設計哪怕只是有一點小小的變化,可能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化學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的情景或趣味小實驗等能重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片段,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溫故而知新,提高復習課的效率。
一節課上下來,有些地方自己比較滿意,也有不少自己覺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有:第一,設計的教學目標比較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制定的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整個學案通過一條主線“園區十中實驗室開放日”將所要復習的知識竄起來,而不是將要復習的知識點零散的呈現。課堂上學生能較好地利用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學生學會學習有一定幫助。
化學說課稿 篇4一、說教材:
《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一節是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一章的第一節。第一章帶有緒言的性質,旨在為學生打開化學大門,而第一節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課,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導火線”。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必結燦爛之果,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節安排1課時授完。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⑴了解化學對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推動作用;⑵認識學習、研究化學的意義;⑶使學生體會到化學科學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培養為服務于社會而努力學好化學的責任感。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堂講解、觀看影像資料、課堂討論來領悟學化學的意義,用化學史實和化學促進社會發展事件或聯系當地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問題或用化學知識擺脫愚昧和無知,抵制迷信和偽科學的事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⑴讓學生體驗化學學習和研究內容的生動有趣,激發他們學化學的興趣;⑵激發學生為服務于社會而努力學好化學的責任感;⑶使學生擺脫愚昧和無知,抵制迷信和偽科學,提高科學素養。
(二)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認識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2、 難點:認識化學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二、說教學過程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實驗導入新課。在講授新課前,教師以幾個趣味實驗(如魔棒點燈,燒不壞的手帕,空中生煙等等),展示化學學科的神奇與魅力。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對話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學方面的科學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當今世界面臨的與化學相關或依賴化學科學解決的問題有哪些?你認為化學對人類認識、利用身邊物質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
老師略加總結并板書歸納:化學對于認識周圍物質世界的作用。
3、 介紹簡單的實驗知識,演示碳酸氫銨受熱分解的實驗。讓學生感悟實驗探究的學習、研究思想,并了解化學實驗是學習和認識物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認識了物質,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質。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代表演示鐵絲生銹、含硫火柴的燃燒實驗。幫助學生了解鋼鐵銹蝕的原因和銹蝕的普遍性,認識合理利用資源的重要性;幫助學生認識在使用某些物質時可能產生危害健康和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說明我們在利用物質的同時,可能會產生某些負面影響,我們要利用化學原理和技術,改進生產方法,優化產品,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4、 播放錄像:播放有關水、鋼鐵、白色污染、化工生產、環境污染的影片剪輯。
5、 討論交流:同學們根據已有知識,說出自己知道的化學與新科技的知識。老師小結并板書。
6、動手探究:分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異??偨Y分析不同玻璃材料在性能上有哪些差異?
7、例題研討:
(1)發展“綠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強環保意識,是保護環境、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說的“白色污染”是指( )
A.冶鐵廠排放的白色煙塵 B.石灰窯放出的白色粉塵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垃圾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天然果汁中,絕對不含化學物質 B.汽車尾氣中含有多種空氣污染物
C.工業酒精不可兌水配制白酒飲用 D.工業用鹽不可代替食鹽用于烹調
8、課堂總結:教師簡要回顧所學,激勵同學們熱愛化學科學,努力學好化學。指導同學們課外拓展知識視野。
9、作業:假如你將來能成為一名化學家,談談你所最想解決的問題是哪些?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博采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并體現以下特點: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課中三項實驗觀察和一項簡單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問題(如你所知道的化學方面的科學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當今世界面臨的與化學相關或依賴化學科學解決的問題有哪些?你認為化學對人類認識、利用身邊物質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樂學情緒。
3. 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通過播放有關水、鋼鐵、白色污染、化工生產、環境污染的影片剪輯,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