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社戲》教案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戲》教案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戲》教案 篇1一、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欲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后。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獞蚯安ㄕ邸囊剐写峡磻颉獨w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后”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么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并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么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贊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 ……此處隱藏7130個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冷漠疏離得令人窒息。狹窄擁擠的生存空間、喧囂噪亂的環境氣氛,使得都市人失去了做人的生趣。都市的最大特征莫過于“擠”了,作者在短短的敘述中就六次寫到“擠”,擁擠中的孤獨、熱鬧中的凄涼,在兩次看京戲過程中體味得悲悲切切。嘈雜紊亂的都市生活中萌生的疲憊、厭煩,甚至恐懼的情緒也渲染得淋漓盡致。而鄉村的環境卻是詩趣盎然、和諧醉人的,作者這樣傾盡筆力描寫美麗的江南夏夜,看來是有意和城市對比的。
(說明:在背誦中完成賞析,扎實有效,促進語言積累。一切景語皆情語。一是用景物描寫突出“我”看社戲的急切的心情;二是表現自己自由舒展的心靈。這正是社戲難忘的原因之一。寫法的探究,宜暢所欲言,教師隨機點撥即可。譬如多角度描寫,以動寫靜,側面襯托,情景交融等。注意發言一定要緊密結合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5.設想一下,如果你來到平橋村,你愿意與誰交朋友呢?
(說明:這是一次對小說人物的歸整。雙喜、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總結深化:
1.齊讀第40段;
2.現在再來讀這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啟發和感悟?
3.總結:看來,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平橋村之于“我”,風景美,人情美——這就是“豆”“戲”連帶給“我”的情感歷程。
(說明:落腳點回到最初的切入點上來,課堂也似一篇文章,首尾照應,結構嚴謹。至此,在“豆”“戲”的帶領下師生完成了一次閱讀行走,對這句話的理解也經歷了由淺層字面到深層意蘊的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教有所思】
1.提綱挈領,有面有點:不管是導入新課,還是整體感知,抑或是局部探究、總結深化,都緊緊圍繞文末一段進行,使它成為貫穿全課的一條紅線,伴隨著理解的深入,反復地觸摸、玩味。在分析中,又把這一主旨句分解為:“豆好不好吃”和“戲好不好看”兩個問題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在“好”字上著力,這正是小說的關鍵。對這種長篇幅的經典小說,這種方法,的確能使教學避免瑣碎、零散。
2.在以下方面明顯感覺不足:
①聯系生活不夠:這是一篇很能喚醒學生童年體驗的一篇小說,教學中,我還只是關注了作者、文本,關注了文本理性的分析,沒有在打通生活與文本的聯系上著力。其實,我一次次被打動的原因,正是我在閱讀中的“分心走神”或是“心靈的遠游”,為什么不能把這些作為課程資源,大大方方擺陳于課堂呢?
②聯系原作不夠:這篇課文是魯迅小說《社戲》的節選,原作中很多地方作者是對比著寫的,失去了刪去部分的依托,節選部分的很多文字都顯得突兀,所以在教學中如果能適當地加以還原,必能加深理解。這方面做得不夠,不巧。
③“牽”的痕跡過濃:設計似乎過于求工,過于注重整體性,對“豆”和“戲”兩個部分的引導,都不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心靈指向。前三段的襯托作用也未涉及,很多精彩的動詞未涉及。
【教學鏈接】
《社戲》刪節部分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p>
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⑵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于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的母親,因為后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誤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并不看什么,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后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爾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于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后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于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p>
(說明:可以把這則材料課前引發給學生,這樣節選部分的很多內容才找到了對應點。)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