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打小就喜歡《再別康橋》這首詩,很想有機會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記得在一個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給了我一本《志摩的詩》。那個晚上我如獲至寶,從此記住了一個用生命抒寫愛、自由和美的詩人——徐志摩。
今天我將要和折射生命華彩的詩歌一起面對我的學生,我很想將我所知道的關于詩人的一切告訴他們,我愿意和學生一起在這些緩緩流淌的詩句中尋找似曾相識的過往。但是我又清楚地知道,我不能將自己的內心體驗灌輸給學生,以代替他們每個人的感悟。也許尋找審美感受所獲得的愉悅,更容易讓他們融入康河的波光艷影中。
“誦讀”是詩歌教學無可爭議的最佳手段。《再別康橋》這堂課,我仍以誦讀為教學的主線,通過初步誦讀、品味賞析、情感誦讀這樣的步驟,再輔之以音樂渲染和劍橋的如畫美景。使整體感官浸潤在詩歌的優美意境中。在指導誦讀和賞析要點的過程中,穿插介紹一些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與技巧。
詩歌往往有主旨隱逸、情感飄忽、意象朦朧和表達跳躍諸多特點,如果用太邏輯太條理的分析來代替用各自的心靈去生動感悟詩歌的整體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性答案。所以我在準備這堂公開課時做了一個大膽設計,力圖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不受束縛的情況下,將思想情感投入詩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靈去映照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個大膽設計就是。我放棄對這節課的各個步驟進行精心設計,放棄預先將課堂各個環節的進程置于我的掌控之中,放棄用我的一個個問題來牽引學生的思路。我將這節課主體部分的學習內容和順序,交由學生來決定,我想看著他們如何去探索行走。具體做法是。先示范性的將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進行比較賞析,扣住“離別”這一主題,品味惆悵、沉醉和混合著淡淡憂傷的歡愉這樣的情感基調,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詩歌主體部分第二到第六節中的任何一節來自我賞析、誦讀和評價。
詩歌教學離不開誦讀,這是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有的老師在學生初步感知甚至還談不上感知課文階段,就要求學生反復讀,并同時進行誦讀指導,效果并不理想。我以為,詩歌之美,既要“讀”來展示,也要“品”來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讀”,能“美讀”方顯“美品”,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學生選擇了《再別康橋》的某一節后,我先讓他們讀一遍,從朗讀的情況判斷是否把握了詩歌的內涵,順勢引導他們分析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做相應的誦讀指導,然后讓學生帶著理解和情感再讀。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再進行誦讀技巧方面的點撥,然后再讀,基本就能聲情并茂表達出詩歌的意蘊了。葉圣陶說,誦讀時,要“以意逆志”。“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斑€他個激昂”的前提是必須先理解“激昂”在何處,為何“激昂”;同樣,“還他個委婉”的基礎也必須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為何要“委婉”。否則便成了無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誦讀就可能錯位,“激昂”處讀得“委婉”,“委婉”處弄成了“激昂”。
比如,詩歌第五節“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句是全詩的一個情感高潮,學生認為“放歌”一詞應讀得高亢嘹亮。我讓幾個學生讀了讀,他們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為這樣才能體現情感達到高潮。我認為用“高亢”的語調朗讀“放歌”這個詞,破壞了詩歌整體的靜謐氛圍。于是我范讀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氣不上聲”的方法,氣息上去了,但是聲音并不響亮,有悠遠纏綿的意味。兩相對比,學生馬上品出了不同,覺得詩人正是為月夜下的寧靜安詳所陶醉,不可能放聲高歌,后面不是還有一句“夏蟲也為我沉默”嗎?于是馬上有學生領悟“這里是詩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時給予了肯定與贊揚。這樣一品一讀,學生理解就深刻多了。
因為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了學生,而且我有意收斂了自己作為老師的鋒芒,學生們最大程度體會到了學習主人翁的快樂。我欣喜地看到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而且說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我高興地聽到了那些讓我始料不及的又讓我內心興奮的理解和表述,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麗的時刻”,比如“詩人只能安靜地在心中放歌”比如“詩人在康河的最后一晚應該是異常孤獨與落寞的”……課堂從容進行,感動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著整個教室,分明感受到自由的芬芳。回想那生機勃勃的教室,透過一陣陣個性張揚的讀書聲和一張張沉浸在快樂學習中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冰雪消融萬物生長的春天景象。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2上完《再別康橋》一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個道理:傳統的不等于過時的。
《再別康橋》是名作名篇,學生大多知道,詩中融入作者徐志摩對母校濃厚的感情。同時這首詩也是新格律詩“三美理論”的極好典范。它意境優美,情感濃烈,值得欣賞。但是學生對以前大多讀的是古代詩歌,對現代詩歌較為陌生,因此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怎樣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詩歌教學不分析學生不理解,分析太多則詩意會被大大地削減。還有詩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豐富的,怎樣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讓學生對詩歌有著融入了自我生命體驗的理解?思考之后,我還是選擇了傳統的讀,打算以讀代教。
上課之前,我先用徐志摩傳奇般的經歷和才子般的才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我就直接播放《再別康橋》朗讀錄音來感染學生。之后我問學生這首詩美不美?你覺得那些內容最美,為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學生對詩歌的原初體驗,讓學生有話想說,也敢說。我再讓他們自己把那部分讀出來,其他同學點評怎么才能讀的更好?備課時我意識到這樣表面上看學生的體驗是多了,但卻流于泛泛,理解還不夠深入。而且自由式的談論最喜歡哪一節打亂了詩歌原本的順序,不利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最后,我繼續選擇傳統的教法:按詩歌的順序一節節地來讀,老師抓住一些最有價值的詩句和詞,讓學生加以品味。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學生很自然的體會到詩歌本身的情感變化,同時也能將對文本的處理集中在一些最有價值的地方,并把它吃透。再次基礎上讓學生再反復的讀,不斷的體會。我看到很多學生候露出了自信的神情和會意的笑容,顯然,學生進入了一種詩的意境。然后,我就帶著學生來分析“輕輕地”這樣一些詞的妙處,或是一起來想象一幅“康河金柳圖”。在課堂上,我聽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效果比我欲想的答案還要好。所以我想,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許是最有效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課堂上讀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于我們語文課來說,永遠都不會過時。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3很想上好《再別康橋》這首詩。從小喜歡的詩人有余光中、席慕容。在單調的高中時代,一個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給我《志摩的詩》。那個晚上我獲得溫暖,記住了一個愛自由飛翔的詩人──徐志摩。
如今我將和折射著生命華彩的詩歌一起面對我的學生。我有強烈的告知愿望,很想 ……此處隱藏13326個字……現代抒情詩,其教學內容自然是領悟詩人所抒發的情感,這只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引導學生學習“詩人是如何抒情的”。這也成為本課的主問題。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走進文本,從字里行間去感知詩人的情感。同時,體察教學的起點非常重要?!对賱e康橋》不僅出現在初一年級的教材中,也出現在高一年級的教材中,二者的起點存在明顯的區別。對初一學生而言,現代詩還是陌生事物,他們只能讀出整體上的感悟,在深入文本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為學生搭建走進文本的臺階。所以,本課教學內容不僅是感悟詩歌的情感,而且還要介紹一些閱讀現代抒情詩的方法。
其次,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
詩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朗讀,這一方法應該是貫穿始終的。所以,在學生品析詩句的過程中,我一直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的方式呈現出來。為此,我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自學活動,即小組自主學習第5—6節,在討論其情感的基礎上,以朗讀的方式將這種情感呈現出來??梢哉f,朗讀是詩歌教學的一把鑰匙。但同時,僅僅依靠朗讀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初一的學生而言,他們還難以在字里行間體悟情感,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往詩歌的語言里走,所以,我分別采用了換詞語進行比較的方法,對整節內容進行改寫的方法,讓學生領略到詩歌語言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不斷地發揮想象,將簡短的詩句轉換為畫面,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詩歌的意境之中。
再次,關于教學過程中對學情的體察。
教學設計只是課前的一種理論上的設想,雖然教師也將學情納入其中,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情是流動的,是變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學情的變化,并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走在學生的中間,不僅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而且及時地對其進行分析,從而進行必要而有效的引導。例如學生通過詩人將金柳比作新娘,認為體現了詩人的贊美之情。這種回答是對的,但又是膚淺的,所以,我及時地將新娘一詞換為“美女”。學生通過比較,很自然地感悟到詩人的愛戀之情。
最后,從整節課的操作過程來看,我至少有兩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一是臨場應變能力有待提升,例如還不能在現場及時地辨別學生看法的深層心理,以至于不能及時地進行引導;二是對朗讀的指導不夠細致。我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提示學生要體會詩人的情感,要將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尤其提示要注意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但是沒能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指導,使得朗讀指導的效果不好。
總之,這次上課收獲很大,不僅觀摩了優秀同行的課例,而且聆聽了專家的現場評點。我會在此基礎上不斷研讀,不斷練習,繼續我的教學朝圣之旅。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5一篇經典的文本如何才能在講出“經典”的味道?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經典”的內涵?一篇被許多特級教師執教成經典樣本的文本,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推陳出新,在經典解讀之外另辟蹊徑?這些問題,仿佛一個個“連環套”,困擾著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20xx年11月,在日照五蓮三中執教的公開課——《再別康橋》上,我就遇見了這一連串的“連環套”。
《再別康橋》是難以超越的經典。一方面,這首詩歌是現當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詩篇,更是詩人徐志摩本人最著名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難以超越的意義;另一方面,特級教師程翔老師、全國語文課堂授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劉曉春老師等等若干名家,都因為執教這篇文本廣受好評,在語文課堂教學上具有難以超越的意義。
二、經典背后的靈犀一點
然而,“難以超越”,在意味著難以解讀的同時,也意味著容易挖掘出一個新的亮點,讓自己找到“大師”背影里的“靈犀一點”。
于是,我試著從“現代詩歌”這一語文教學弱項入手,思考“現代詩歌”在教學模式上與散文教學、古詩文教學的不同之處,試圖立足于“現代詩歌”的文本特征找到解讀角度。沿著這條線索,追溯到學生的詩歌接受規律,詩歌的創作背景,詩歌的意象性、抒情性的文本特征等等,我慢慢地理出了線索。
從詩歌的文本特征來看,徐志摩,乃至整個新月派詩歌,多采用“以意象營造意境,以意境傳情達意”的傳統詩歌抒情形式,從這個角度上可以說《再別康橋》依然是徐志摩向傳統詩歌致敬的一首詩,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找出解讀這首詩歌的一個重要因素——意象。然而,高一學生,對“意象”一詞很不熟悉,于是我在課堂上稍作擴展,讓學生徹徹底底的搞清楚“意象”的含義,認認真真地記錄下來,然后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詩人選取了康橋的哪些意象作別?這些意象中你認為哪一種最美?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美的?”
從現代詩歌的抒情性上來看,現代詩歌的情感表達較古典詩歌更加撲朔迷離,復雜多元,其“幽深”“渺遠”“短暫”“個人化”的特征更加明顯,這就注定了《再別康橋》中的情感解讀必定是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徐志摩的夢應該怎樣理解?為什么他尋夢之時如此快樂,卻突然又陷入悲傷之中?”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就是讓學生說出對詩歌的不同理解。讓他們去解讀自己心中的徐志摩。
三、從一個經典到另一個經典
“經典”是一個很“經典”的話題。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真正地品出經典的味道來是很難的。尤其是像《再別康橋》這樣的一篇優秀詩歌。“詩歌寫了什么”這個看似很傳統的問題,在這一首詩歌中幾乎不成什么問題。而賞析一首詩最難得話題“詩歌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這是這首詩最難處理,也是很多老師竭力避開的話題。
在這個話題上,我嘗試著用替換詩歌意象和詞語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例如:“為什么是夕陽中的‘新娘’,而不是夕陽中的‘姑娘’?”以此來引導學生充分的想象“新娘”這一意象所寫出的“金柳”的儀態萬千的嬌羞之美。再如:“在‘康河的柔波里’,可否換成在‘康河的微波里’?”以此來引導學生體味“煉字”這一傳統詩歌技巧在現代詩歌中的運用。當然這些技巧必然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基礎之上的,是課堂的自然生成,而不是強加的結果。
然而,僅僅回到這些技巧上的問題,依然沒有辦法讓學生體味到“經典”本身的魅力所在。那么,什么才能真正地打動學生?什么是“再別康橋”永恒的魅力所在?這一問題,我在解讀的時候給出了我的理解,那就是詩人徐志摩的“康橋情結”,他的“愛、自由、美”的永恒信仰。從一首詩走進一個詩人,觸摸一種思想,滲透一種人文關懷,這是語文課堂獨有的魅力,也是“經典”誕生的必然結果。
四、永不停唱的快樂歌喉
1931年,徐志摩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的朋友在他的追悼會上寫下:“他的歌聲雖然停止了,卻引得許多歌聲朗聲歌唱?!?/p>
《再別康橋》這一課雖然講完了,卻引發了我們更多的思考。
這些年我們追求的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到底應該是一種怎樣的味道?詩歌教學的獨特魅力是什么?怎樣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接受到人文關懷的因子?在課堂教學與語文成績之間應該怎樣架設一條快車道?一堂語文課,學生到底學會了什么?
課堂教學,永遠是缺憾的藝術,而正是這份缺憾,卻給了我們更多的探尋的力量和勇氣,讓我們向著前方,永不停止摸索的腳步,向著藍天,永不停唱快樂的歌喉……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