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1片段一
師:請同學們看著黑板讀“魚游到了”,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魚在水中快活地游動。
生:我看到魚在小河邊游玩。
生:我看到魚在魚缸里游來游去。
生:我仿佛看到魚游到了大海里。
師:魚到底在哪兒游呢?師在“魚游到了”后面板書“紙上”。
生:齊讀“魚游到了紙上”。
師:魚究竟能不能游到紙上呢?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生:自由讀課文。
師:魚能不能游到紙上?請一位同學說一說。
生:魚能游到紙上。因為課文里的那位青年畫得太逼真了,給人的感覺就像魚真的游到了紙上一樣。(加亮點分)
(點評:學生有了好奇心,學習就會變得興奮,思維就會掀起波瀾。熊老師正是抓住這一點,創設問題情境,魚游到了哪里?魚能不能游到紙上?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片段二
師:那位青年的外貌怎樣?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用鉛筆畫上橫線。
生:他高高的身材,長得很秀氣,一對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師:你找得真準。(出示小黑板,指名讀句子。)
師:玉泉的水有什么特點?(玉泉的水清澈見底。)
師:你能用一個成語概括青年的外貌嗎?(眉清目秀)
師:請找出課文中的重點句子。
生: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師:再讀課文,邊讀邊用鉛筆畫句子,青年觀魚的句子用小括號,青年畫魚的句子用波浪線。(生按要求讀畫句子。)
師:請同桌相互交流畫的語句。
師:指名讀青年畫魚的句子。
生: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加亮點分)
師:“工筆細描”是什么意思?
生:指青年畫金魚像姑娘繡花那樣一針一線,非常仔細。(加亮點分)
師:“揮筆速寫”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把金魚的動態描繪出來。
師:再指名讀,注意“工筆細描”的語速較慢,“揮筆速寫”的語速較快。
師:同桌表演讀,一位同學讀,另一位同學表演青年畫魚的動作。(師生合作讀)
師:還有哪些句子?
生: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師:這可以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保R讀)
師:你能說說“融為一體”的意思嗎?
生:青年專心致志地畫魚,眼中所見,心里所想,筆下所畫都是魚,好像和金魚融合在了一起,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把魚畫活了。(加亮點分)
師:小女孩怎樣贊嘆?
生: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ㄗx出驚奇的語氣,開火車讀。)
師:還有觀魚的句子嗎?
生: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師:這說明他是如何觀魚的?
生:他看魚看得入神,全神貫注。(加亮點分)
師:除了我們找的這些語句外,還有嗎?
生: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師: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生:他看魚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他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生:他看魚如癡如醉,廢寢忘食。(加亮點分)
師:請同學讀一讀,讀出忘我的境界。(指名讀、齊讀)
(點評: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能表現出人物的精神品質。熊老師緊緊抓住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魚、畫魚的句子來引導學生體會青年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品質,讓學生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片段三
師:我想同學們這時應該明白“魚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他愛魚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生:我們學過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畫竹子,當時蘇軾說他所以畫得好,是因為他在動筆以前,心里已經有畫成了的竹子的模樣。同樣,這位青年畫金魚前,心里已經有了金魚的形象,可以說胸有成“魚”,所以他畫魚畫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魚在紙上游動似的。(加亮點分)
師:“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關系?用自己的話表達清楚。
生:魚先游到我心里,再游到紙上。
生:因為魚先游到我心里,所以魚游到了紙上。(加亮點分)
生:它們之間是因果關系。
師:你佩服青年什么?(全神貫注、堅持不懈、有毅力。)
師:我也很佩服他,他是一位聾啞人。有句話說得好:“上帝在為你關閉一扇門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也想到《觸摸春天》中的一句話:“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點評:如果要把金魚畫活,就要先仔細觀察金魚,使之形象鮮明、生動、深刻。這也就是“魚游到紙上”與“魚游到心里”的關系,熊老師讓學生在感悟重點語句的基礎上,學生很自然地結合“胸有成竹”來理解兩者的關系,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反思
語文教學要“求實”,即樸樸實實,讓學生學得扎扎實實,使學生學有所得,真的能在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養起良好的語文素養。在片段一中,熊老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回答“魚能不能游到紙上”的問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讀書,善于思考的習慣。在片段二中,熊老師讓學生再讀課文,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畫出青年的外貌和觀魚、畫魚的句子,并細讀品味,這實際上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時批畫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到閱讀的切入口,讓學生知道人物的品質,豐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唯有真正體會到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精湛,才會與文本進行著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撞擊。所以,語文教學要重視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對于重點的詞句,要細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處,咬出文字的滋味。
語文教學要“求活”,“活”就是要講求教學的藝術性,生動地教學,課上師生互動,讓語文教學深入人心,潤物無聲。教師在課堂上因學而導,神彩飛揚;學生在課上學語文如沐春風,在課外學語文其樂融融。在片段二中,熊老師在指導學生感悟青年畫魚的句子時,先讓學生理解“工筆細描”與“揮筆速寫”的意思,接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再同桌表演讀,最后師生合 ……此處隱藏14757個字……,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第二處,就是“贊嘆著和議論著”那里,學生一下子從讀者成了課文中的一個個角色,完全走進了文本,經過在附小那次講課,我也對這一環節進行了反思,因為許多同學都在用不同的聲音贊嘆,沒有議論的。所以我又在同學們贊嘆時加了一句“人們贊嘆著,可青年人連頭也不抬,大家感覺有些不可思議,議論聲也隨之而來,接下來,的確就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第三處,是一個細節問題,因為主人公是聾啞人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學生會把沒有任何反應歸結為對周圍人的贊嘆是他聽不到而已。如果這樣理解,對青年人專注入迷的品質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問了一句“有人認為,他是聾啞人,沒有反應,是很正常的事,你認為呢?”學生做出反應后,我又說“即使他是一位聾啞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緊接著就是“抬起頭”“打手勢”“炫耀著”……一系列地反問如此設身處地地開展教學,讓學生真正感悟到他專心到了入迷的程度。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14人教新課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的27課《魚游到了紙上》一文,通過對聾啞青年觀魚、畫魚表現的細致描寫,贊美了其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觀察細微、構思巧妙成文,寫得有情有趣,有聲有色,生動感人。其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很喜愛閱讀的一篇課文。下面是我對《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反思。
海爾集團總經理張瑞敏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不簡單”。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是我的座右銘。我雖很難做到,卻在努力靠近它。
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我曾先后設計了3條線:第一次試教:抓課題“魚游到了紙上”為主線;第二次試教:抓青年的特別為主線;第三次試教:抓課文的 7處帶“游”字的句子為主線,最后我把教學的核心目標鎖定于“感悟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準了進入文本的發竅處:引領學生學習青年看魚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畫魚畫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為主線,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必須先游到心里。
為了落實《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得栩栩如生,在教學課文的畫魚這一個內容時,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句式對比、引讀、反復強調等方式進行讀議結合,在讀和議中,認識到聾啞青年身殘志堅、勤奮專注、執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教學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個人也都要有這種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氣,因為“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戰自身的弱點,并采取積極的態度及時糾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生命的質量。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可能不上公開課,每一次上公開課都是一種歷練,每一次歷練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樂的成長,而每一點的成長都讓你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自己還是很難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縛,有太多的擔心,感嘆于自己的卑微,感嘆于自己的渺小,然而,卑微不能成為我鼓足不前得理由,渺小不能阻擋我前進的腳步!我將在卑微與渺小中努力做到不卑微、不渺。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15《魚游到紙上》這篇課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對這位身殘志堅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本文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物描細致入微,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特別”的神態、動作刻畫傳神;二是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很有啟發性,令人回味無窮。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青年的外貌、觀魚、畫魚動作神態的相關語句,再依據這些文字,在空白處作一定的批注,寫下一些自己的點滴體會,并談談自己通過朗讀體會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談對“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進行交流、探討、達到理解課文的內容、品味語句,體會人物品質的目的。在學文,美讀之后,我還引導了學生積累運用文章寫作方法,完成課后小練筆,做到讀寫、讀思結合。
《魚游到紙上》這一節的教學比較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學設計中,故意把課題錯寫成“魚畫到紙上”,由此產生疑問,啟發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問?學生會紛紛提出:魚應該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是誰使魚游到紙上來的?他是怎樣使魚游到紙上來的?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通過魚“游到紙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站在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
在此基礎上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的“內核”部分,這些內核往往居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處,它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語段、一個情感點。我抓的是題眼“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 課堂上就將此做為教學的切入點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著力點,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深入研讀,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創新點、發展。當然這一課特殊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不止一處,還可以抓“舉止特別”“忘我的境界”“融為一體”,這些點,都能夠引出本文的重點詞句,但不管抓哪一個,目的就是提煉教材精華,使教學內容更簡約。
4、抓重點詞,經選訓練點,在訓練中得到發展。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進行語文字訓練,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專注和忘我,又感悟到這樣的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不僅讀出詞語表面的意思,還讀懂了詞語背后蘊含的東西。在這樣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實現了三個維度的整體推進。
5、抓重點句,挖掘生成點,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繪畫技藝引來了圍觀的人,人們贊嘆著、議論著,可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們贊嘆著、議論著”教材這一生成點,利用文中插圖,播放背景音樂、創設情景,由一個小女孩驚奇的叫起來為引子,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不同人物角色,與文中主人公零距離對話,達到師、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鳴。
本節課孩子學習興趣很濃,回答也很積極但細節方面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對于學生的評價還不夠準確豐富,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進行朗讀方面還未很好地體現出人物的情感。還需激勵學生在思考上逐層深入。在這一點上要繼續努力。
通過這節課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收獲很多,感受也很多。語文,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因為只有不斷自省,才能常新。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