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i0hh4"><td id="i0hh4"><div id="i0hh4"></div></td></sub>
  • <tr id="i0hh4"><source id="i0hh4"></source></tr>

        1.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5-07-09 11:45:14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找次品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1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一直在不遺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課堂: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教師的個性創造、目標落實有效、學生持續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反思發現不足,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最近教研室開展了“一課同上,同課異構”活動,作為青年教師的我經歷了兩周的精心準備,并進行了多次的的課堂實踐之后,感慨頗多,收獲頗多,并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美好的預設≠理想的課堂

          找次品這節課屬于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先從3個零件中找一個偏重的次品,再從5瓶口香糖中找一個輕一點的次品,讓學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著再來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用12個零件進行驗證,最后設計的鞏固練習是:有15箱餅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輕一點。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把它找出來?該怎么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做一做(稱的過程),然后同桌說一說(怎樣稱的)??粗鴮W生們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預設后的課堂顯得更加活躍,更加生機勃勃。在這時問題出現了,學生在驗證時發現12個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個3個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隨即問道:“有沒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學生:“沒有。”“一般情況下我們就平均分成3份去稱,次數一定是最少的?!蔽覀}促的進行了小結。40分鐘的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帶著遺憾,帶著疑問下了課。

          二、精雕細琢,和學生一起收獲著

          課后我又反復解讀教材,回憶著課堂上的一個個鏡頭,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和建議,我重新備課,又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這次我是這樣預設的,把3個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3給以最優策略的暗示,5給予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師生結合共同研究,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個零件是研究的主體,學生獨立自主研究,找出最優方案,并體會最優方案的道理。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種方法,在第一次稱時,能確定合格品的個數最多。無論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將第二次稱的范圍縮小到待測物品的三分之一。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次我把原來的鞏固練習換成了有趣的小游戲——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個、81個、243個待測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思維的跨越,并從中發現規律,如果待測物品個數×3,那么找次品稱的次數會加1。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交流想法。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畫圖、推理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進行優化思維的滲透。

          本節課所研究的待測物品個數都比較特殊,都是3的倍數,剛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準備第二課時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數如8個、10個等。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磨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愿意去學習,不愿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2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于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并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

          接到期末考試的時間,確實有點緊,在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怎樣講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討論找次品的最優方法。學生說:“分組法最省時間?!蔽抑苯诱f:“好!下面討論怎樣分組最優方案。”

          “我總結出來了,分成三份。”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是3的倍數時,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說的很到位,誰還有補充?!?/p>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也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每份個數盡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與少的1份只相差1。”

          “補充的很全面,把樊靜祎與劉懿賢的加起來就是找次品的規律?!?/p>

          “好,下面咱們來實戰一下!”

          讓學生把小狀元拿出來,開始做!由于剛才講的快,所以讓學生說答案的時候必須說思路。

          沒有想到,孩子們掌握的這么好!心里竊喜。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3

          新教材中的“數學廣角”一直是教師感嘆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內容,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為了讓學生低起點,拾級而上,我將例1單獨作為一課時來教學。反思本課教學,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兩處成功

          1. 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準確地解決此類型問題,教師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盡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為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盡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后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2~8個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9個零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發現把零件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 ,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2.重視“數學化”。

           用語言描述找次品過程,當遇到使用天平次數較多時,敘述起來十分麻煩。在例1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更樂意用繪制簡單天平示意圖的方式表示找的過程。可是隨著物品個數的增加,這種方式雖然形象直觀,但畢竟不方便。“繁”則思變,教材137頁第5題用簡單文字加箭頭的方式清晰描述過程10個物品分成3份:3個、3個、4找次品。這種方式比畫天平簡潔得多,但有沒有更簡便的記 ……此處隱藏1718個字……推理,找出數量和檢驗次數之間的關系,確定大宗物品的檢驗次數是可以事先計算的,同學們越學越有趣,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學有用的數學,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終,引導學生用簡單的圖形表示自己的實驗過程,簡單明了。 所以自己感覺這一堂課比較成功。

          要真正的上好每一堂課,研讀教材、讀懂教材是很關鍵的第一步,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讀懂了教材,讀懂了學生,每一堂課才會真正有效!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6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下)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內容讓我不知所措,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內容,學生能聽懂嗎?于是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認真思考以后,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明白兩點:

          第一、當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會出現平衡和不平衡兩種情況;

          第二、要想通過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兩端的物體個數必須相同。

          理解了這兩點以后,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并提問:還有幾個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讓孩子們知道2~3個物品只需要1次就夠了。接著學習4個,首先問孩子們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們回答能夠。是呀,在運氣好的情況下是能夠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證找到呢?這樣讓孩子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要考慮運氣最壞的時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證。就4個的分法就多了:(2,2)、(1、1、2),這兩種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著教學8個,9個,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證找到,到了10個就需要3次了……,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建立模型:2~3個——1次,4~9個——2次,9~27個——3次,這樣就能讓孩子很快的確定稱的次數,然后根據次數來確定的自己的方案,這樣的話,學生確定方案時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書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來稱,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組相等,另一組與之相差1,還有很多種分法。

          這樣的教學我感覺學生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孩子們也很感興趣。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7

          找次品”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在“奧數”活動中有時出現的,現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與生活中選入,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較好的課。課本主要以“找次品”這一學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滲透“優化”的教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掌握用天平找“5個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后,我讓學生猜想,如果9個物品中也有一個次品,幾次一定能找到?學生設想了好幾種方案,我采用分組檢驗,看誰的速度快。通過評價巧妙地把尋找最優方案蘊涵在競賽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發現了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案。隨后我又提出8個物品中找次品由學生獨立設計法案,在多種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如果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則要分得盡量平均。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8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中安排的教學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探究3個物品中如何尋找輕的一個,利用學會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思維能力,在體驗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樣性后,以用天平稱作為實踐操作,第一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學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稱最方便。

          接著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別探究出4個物品和5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在學生實踐操作和數字化的分析過程后,質疑利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將物品分

          成幾分?兩份還是三份?引出用較大數量來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隨機引導學生用數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個物品中的次品應如何找。當學生得出方法后,將學生的所有方法羅列在黑板上,利用觀察讓學生發現數據大時分兩份的方法次數不是最少,第二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學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分成三份,兩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時有給學生制造一個懸念:同樣分三份,有些稱的次數少,有些卻反而更多?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來以9個物品為例繼續研究,第三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在關注學生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分析問題的同時,反饋出學生的解題方法,關注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點指導交流: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么特點?從而得出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且稱的次數最少這一結論。隨機使學生產生不能平均份的數量應該怎樣處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剛才8個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幾個情況?從中發現“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時,我們要盡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必須有兩份要一樣多,另一份的數量盡可能與之接近?!弊罱K優化找次品問題的解題策略。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9

          這兩天教學了“找次品”一課,它是五下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是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來分析在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且延伸到9、10、11個零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從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讓學生充分感知把待測物品的個數分成能平均分成3份可以更簡便。

          在練習5瓶鈣片時,有部分學生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雖然適用于這道題,但換成例2的8個零件時,明顯發現方法不夠簡便。所以,在從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時,我首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別用了多少次?并通過列表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分析中漸漸發現找次品的快捷方法,并在我的引導下發現規律,同時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對尋找次品次數的影響,在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策略: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的話,他們之間只能相差1,這樣才能使所需次數最少。

          在整節課中,我通過幻燈片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但發現學生學起來還是會有困難,特別是語言表述上。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借助學具模擬稱一稱,并在小組中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顯效果好多了。最后,我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了解課本中的補充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發現所測物品數目與至少需要次數之間的關系。

          對于此類找最佳策略的題目,必須要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在自我操作中感受其規律,并能進行應用,而只通過直觀演示還是不夠的。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曰批全过程免费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