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再別康橋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師根據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②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③老師點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回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后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系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于①了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著“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煉,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后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筑美。
“音樂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里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2分鐘)
①嘗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②課后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復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了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范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①齊讀:了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②請一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并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⑤老師結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并范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仿佛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仿佛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①課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鑒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后寫過《老馬》的鑒賞短文,所以這里繼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③完成《固學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舍、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 ……此處隱藏2390個字……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
《再別康橋》說課稿
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馮紅玉時間:20xx.5.1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
第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