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說課稿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傷仲永說課稿 篇1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的文章,本文通過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長足跡,使學生學會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能勇敢地面對挑戰,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秱儆馈肥撬未膶W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發議論,說明“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二)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的成長故事;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诖耍掖_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學習本文寓理于事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蘊涵道理,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挽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知識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又結合文言文的特點,:我采用了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這些方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一) 激情導入
復習上學期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故事中的的陳元方嗎?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二) 介紹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這一環節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指出教學目標: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義,對課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2、 學生小組合作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3、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譯,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
(四)合作探究
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 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⑵ 方仲永 “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解釋了一個什么道理?
⑶作者為何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情景?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五)體驗反思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教育的道理。
(六)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
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四、說板書設計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板書力求做到簡單,明了。我依據本文內容,精心設計了下面的板書設計,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滲透的新理念。
傷仲永
王安石
天資聰慧 : 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總之,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讀中解,讀中品,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傷仲永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后 “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 ……此處隱藏13136個字……設計,體現 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滲透的新理念。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資聰慧 (利環謁不使學) 不能稱 才能喪盡:
泯然眾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說課稿 篇10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那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并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思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僅九字便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注意文本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③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過程和方法:
①誦讀
②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③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明白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難點: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通過在情境中,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問題,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通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默讀,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元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引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真諦,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2、簡單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校正字詞的讀音
①字詞:隸、扳、謁、稱、耶
②聆聽配樂朗誦《傷仲永》
4、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讀"的第一環節是"聽讀"讀古文要注意朗讀節奏,在聽讀時要求"劃分朗讀節奏,并用‘/’劃出來"然后"指名讀,評價",為進一步為教學目標服務前面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意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并且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讀懂文意后,指名學生復述故事,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將學生分組,疏通文意
①、從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詞類活用的詞語(可以小組搶答完成)②、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學生以自主參與的方式每位學生翻譯一句話,進行翻譯接力賽,其他同學注意糾錯,教師出示準確答案 )
6、根據寫作手法的變化,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第二部分(3 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
板書設計:
年時期:指物作詩立就 天才
少年時期:不能稱前時之聞 衰退
青年時期:泯然眾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學
7、小組討論作者在敘述方仲永才能三個發展階段在材料組織安排上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有何好處?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學習寫作上材料組織安排有祥有略、有見有聞的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這一環節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簡潔、精煉的特點,倡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10、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1、以《一個神童》為題,將本文改寫成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2、積累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并注意增強學生的積累)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