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合集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說教材:
本課是教科版六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是“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系列研究課中的第二課,是物質變化之化學變化探究的深入,是前一課時“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探究的承接,也是后幾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探究的前奏,起承前啟后的作用。本課主要是化學變化中產生氣體及氣體特點的探究。
說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其科學探究的意識已經較為清晰,探究過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為實用靈活,這已經為其在方法論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同時,在前面幾課的學習過程中,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根本區別的概念也基本掌握,兩者物質混合會產生變化的觀點,也已經涉及,具備一定的遷移能力。這是其認知上的儲備,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識上的基礎。該班學生,在實驗室學習常規的不斷熏陶和影響下,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實驗操作規范和品行,能充分調動小組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團隊的力量,為今天的學習做好了行為上的儲備。
說目標:
正是對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學生實際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說理念:
擬通過教學,讓學生經歷一次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討方法——實驗證明——分析現象——獲得結論”的完整的探究過程,在課前鋪墊、課中構建和課后延伸的過程參與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演繹科學概念構建的完整思維過程,從而有效構建科學概念。
說設計:
1、課前鋪墊。二氧化碳的兩個重要特點,不支持燃燒和比空氣重,對學生而言很遙遠,加上氣體本身看不見摸不著的特質,更加深了學生對其的陌生感和想象力。不支持燃燒,曾在四年級科學“跳起來會怎樣”一課中涉及,但是當初執教老師都會因為學生年齡關系而一般不采取分組實驗的方式,由教師演示完成。這樣,對于學生的印象相對較淺,加之時間已久,學生遺忘的也就差不多了,很難勾起回憶而支撐今天的探究。所以,喚醒學生的意識就顯得較為重要,這是幫助學生搭建思維腳手架的必要途徑和方法。第二個特點,比空氣重,要想到與空氣比較輕重,這對學生來講,更是遙不可及。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前做些文章,還是很有必要的。
2、導入部分。因前一課“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已經開始液體物質和固體物質接觸的探究,所以本課的研究對學生而言已經有過程和方法上的鋪墊。故本課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奔探究主題。
3、混合預測。讓學生對兩種物質混合進行預測。一是源于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要求,讓學生經歷一次完成的探究過程。二是從中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以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為學生后續的重難點解決做好認知上的鋪墊。三是,與上節課碘酒與淀粉接觸的場景再現,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維的對接,有利于學生探究思維的構建。
4、混合方法的討論。讓學生明確,科學探究中方法的多樣性和選擇性。雖然,混合的一般方法有三種甚至更多,但是有的方法還受現場材料的限制,針對材料的特點和實驗效果,選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進行實驗,是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學生有效實驗能力的培養,更是學生探究品質的一種培養。仔細分析我們發現,讓學生選擇一種他們認為合理的方法去實驗,能鍛煉學生的選擇能力,也同時蘊含問題。讓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對于其探究的質量無疑是一種考驗。同時,對于材料的選擇,也著實動了一番腦筋,在實驗室內,既要取固體的小蘇打,又要取液體的醋,還要有量的把握,這樣的工具還真不好配置,若采用粗線條的估計,則是對實驗態度的不負責,不利于學生實驗相對嚴謹性的培養。所以,最終選擇小的量筒作為取材工具的補充,也算是一種較為合理的研究。
5、難點突破。讓學生比較研究氣體的輕重,可以說學生是根本想不到的,即使有了課前的談話,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還是太大,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般解決的方法,無非由上課老師直接提出,讓學生嘗試完成。在本課教學中,我對此作了略微的調整,反其道而行之,先通過老師的演示,讓學生看到氣體可以滅火,再去分析能滅火的原因,從而建立起這種氣體比空氣重的概念,再讓學生自己去嘗試一下。在嘗試的過程中,有的小組會成功,有的小組則不會成功,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問題,是對前面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材料數量使用的反思。從某種角度上將,需要部分小組不成功,只有這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規劃和考慮的更加周密。個人認為,實踐中構建思維和構建思維之后再實踐,在學生的思維培養中同等重要。關鍵在于,在什么樣的環境和什么樣的需要。
6、教學延伸。杯子中剩下的液體,小蘇打還在嗎?留下的液體還是白醋嗎?學生會疑問,有進一步探究的。課堂時間允許,則讓學生通過觀察等手段進行初步證據的找尋,課后再進一步查詢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探究,通過不同的證據來證明材料。以此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同時,又演繹出制作汽水的問題,從兩者混合中學生其實已經看到了汽水的影子,這里作為探究的延伸,學生絕對有這樣的興致去進行探究。這就是,將學生的興趣培養和素養提升,串成一個整體,一個過程,努力營造課堂教學與課外延伸的有機結合。
說得失:
學生經歷里一次較為完整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尤其是對實驗有效性的探索,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跨出了堅實的一步,學生思維構建為主體的探究活動在本課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生成,尊重學生的選擇,是本課一個顯著的特點,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體現在有目標、有針對性的幫助,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和提供策略支持。雖然在整個過程中,還沒有達到十分的流暢,但是總的勢頭還是不錯的。
課堂教學,遺憾的藝術。主要集中在如下幾點:一是,扶著走的痕跡還有,對學生的能力還不充分信任,不能更放手讓學生去更加自主的探究。整改策略,擬以探究計劃制定為媒質,開放學生探究流程,達成開放探究過程。二是,老師的話,還顯得比較多,這是對學生信心不足的具體表現。三是,學生實驗的注意點,強化的還不夠,造成學生在操作中出現手法上的錯誤。四是,學生的科學提升還不夠,需要對學生的開放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提升,讓學生在認識層面上更上一樓,等等。
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與教學處理:
《地球爺爺的手》是小學語文一年級手冊的一篇課 ……此處隱藏5898個字……
六、活動程序:
(一) 1、 出示“山”字的象形字,你認識它嗎?老師來告訴你們這個呀是古代人用的字,你看了這個字想到了什么?感覺它象什么?你們想的真好,這個是古代的山字,(出示圖畫山)你們看象不象???
哦,真的很象,原來古代的人把山的樣子畫了下來,用這個符號表示山字,人們一看就看懂了,因為它很象一幅圖畫。
2、 孩子感知象形字
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很多很多古代字寶寶,具體說說 月 日 人 水口 牛 羊。
3、 游戲:“我是誰?”
將八個現代的字貼在活動室不同的角落里,教師讓孩子拿著古代漢字,然后孩子們去找相應的現代漢字。
4、 老師小結:現在我們怎么一下子就認出來了?因為古代的人把它記錄下來的每一個字就象一幅圖畫,使人們一看就知道。很多年以后,人們為了使用方便,就把古代的字慢慢改的簡單了,變成了現在的字,我們的祖先真了不起。
(二) 游戲《找朋友》
孩子分成八組,合作完成古代字寶寶與現代字寶寶的配對。
1、 通過觀察分析,幫助孩子初步了解漢字的發展演變。
(1)教師出示掛圖一部分,指導孩子觀察圖片,了解我國最早的文字就“象形字”。是從各種具體的圖畫演變過來的。
(2)以看圖猜字的形式啟發孩子認識象形字。鼓勵孩子為象形字配上對應的現代漢字,知道“日、月、水、山、牛、羊、人、口”這幾個字是由象形字變形演化而來的。
2、 引導孩子認讀漢字并理解字義。
在孩子認讀的過程中,教師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發音。
3、 組織孩子圍繞認讀重點展開討論。
(1)找出:“日”和“口”、“?!焙汀把颉钡南嗨坪筒煌帯椭⒆訁^別和掌握這幾個字。
(2)用“日、月、水、山、牛、羊、人、口”,這些字進行詞組練習,幫助孩子正確理解和運用漢字。
4、 組織孩子進行讀字、舉字卡的游戲,鞏固所學的內容。
七、活動反思:
我認為這三個程序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精神實質,較好地把握了《綱要》提出的教育性、整合性、互動性、合作探究性的原則?;顒右院⒆拥闹苯咏涷灋橹?,讓孩子帶著問題的懸念,采用合作、探索的共同學習方式進行思考,并盡可能給孩子更多表現、表達的機會,從而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在活動中積累講述經驗,充滿自信,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順利完成了活動設置的目標。
說課稿 篇7一、教材內容分析
氣候和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一樣,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者,教材的第一部分從不同時間尺度對氣候變化進行了大致的劃分,然后比較具體地介紹了近代氣候的變化,最后通過活動的形式探討近代氣候變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教材第二部分從海平面上升,農業生產的變化,水循環的改變三個方面,介紹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教材第三部分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礎上,呼吁人們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最后教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問題探究”——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讓學生去探究,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初步驗證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三維目標:
1、了解氣候變化的不同時間尺度劃分和近代氣候變化的特點,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影響,了解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2、通過搜集,整理信息,形成把獲取的信息運用于學習過程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問題探究,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地理事物里來,把握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綜合問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3、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通過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其他自然要素相應變化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觀念和正確的環境觀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思路設計
1、密切聯系實際,如“連年的暖冬問題”特別是今年的“暖冬”等,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運用鮮活的資料引導學生探究討論,創造一個活潑的教學氛圍。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運用多媒體圖片展示,南極企鵝及北極熊冰面減少,數量減少來引導學生回答這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生回答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對人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著名的《京都議定書》就是針對氣候變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們對氣候變化感覺不明顯,因為氣候變化是長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課前請同學們向自已的家長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調查,他們對氣候變化的感受是怎樣的?
生:從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結冰很厚,而現在冬季結冰較薄,說明現在比過去氣溫升高了。
師: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都在不斷發展變化,氣候當然也不例外,那么,全球氣候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大致分為哪幾種變化?幾種氣候變化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首先學習的知識。
[生閱讀教材第1、2段及圖2.25討論、總結、回答問題]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師:氣候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主要表現在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干濕變化。
師:20多億年來氣候的變化分為哪三個階段?
生:時間跨度大,變化周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師:20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那么全球氣候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投影)P49圖2.25和圖2.26
師:請大家看圖2.25。圖示的時間段為過去一萬年。圖中的縱橫坐標分別是什么?請你解讀這個圖示。
生:橫坐標是指距今的年代,縱坐標是氣溫變化數值。圖中展示了1萬年來氣溫的變化(實線與20世紀初期氣溫(虛線)的差值。
師: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合作探究)氣溫曲線呈波動上升
師:氣溫變化曲線說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近百年來,氣溫曲線呈上升趨勢。
師:很好。如圖2.25中取近百年這個時段來看,氣溫曲線呈上升趨勢,但看不出波動。如果把這個“放大”如圖2.26變可以看到氣溫仍然波動上升,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長高30.6℃。將這兩幅圖對照,可以看出,這反映了教材中講的“長時期尺度的氣候是較短時間氣候狀態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反映了長時期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師:下面大家做第50頁讀圖思考,確定全球近百年來兩次明顯升溫的大致時期。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