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美術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術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的第二課,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學目標:本課的目是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語言有一個簡單而完整的了解,這是美術鑒賞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美術作品在藝術語言的運用上各個方式有所不同,由此美術作品就會產生不同的形式和審美意味。
2、 教學重點: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概念、內容、形態分類。這些內容的學習是以后學習美術鑒賞的基礎。所以稱之為重中之重。
3、 教學難點:美術語言既是具體的、可分類的,又是包含在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的,對于學生的學習理解會有很大的難度,所以深淺得當充分調動學生以往的美術知識并結合運用具體的美術作品來幫助理解和認識。
二、教學手段:課件展示、講授、練習
三,教學過程
1. 探究導入課題
(1) 教師活動:創設情景,導入探究課題
設置情景:由蘇軾的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闭f明這些事物傳遞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語言符號,同時伴隨展示相關圖片,并巧妙的引出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然后,提出問題:A、什么是美術的藝術語言?B、在美術作品中美術家是如何進行表達的?
(2)學生活動:A、感受名句及圖片信息,領會本課的意圖,輕松的接受課題。
B、思考老師設置的問題,進入求知準備狀態。
2、投放目標:教師活動:立足學生,投放學習目標。
學生活動:了解學習目標,以良好的狀態投入新課的學習。
3、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1)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概念:美術所專門使用的,具有視覺傳達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其特征就是具體性和形象性。
教學活動:大屏幕展示美術語言的概念
學生活動:一同朗讀
(2)美術語言的內容:基本語言元素(點、線、面、色)
語言表現手段:
教師活動:A、展示中國工筆畫《搗練圖》、中國寫意畫《撥墨仙人圖》及油畫《1954》三幅表現形式不同的繪畫作品。B、提出問題: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運用了那些類型的藝術語言形式
學生活動:A、欣賞繪畫作品,并用一分鐘的時間思考討論探究老師提出的問題。B、踴躍回答問題,總結出三件作品都運用了點、線、面、色。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出美術語言的內容。
(3)美術語言的形態分類:具象藝術、意想藝術和抽象藝術
教師活動:A、再次展示中國工筆畫《搗練圖》、中國寫意畫《撥墨仙人圖》及油畫《1954》三幅表現形式不同的繪畫作品。B、提出問題:從作品寫實的程度的角度去對比分析三件繪畫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的差異。
學生活動:A、欣賞作品,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踴躍回答問題,《搗練圖》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真實具體,《撥墨仙人圖》看上去似一個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體準確,只是大筆概括。《1954》讓人看不出什么具體的現實形象。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出美術語言的形態分類。
(二)在美術作品中,藝術家是如何運用藝術語言的
(1)、具象藝術:目的在于真實的再現現實
教師活動:A、展示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并以一幅工筆花卉為例演示其繪畫技法。
B、提出問題:結合工筆畫的繪畫技法,總結《韓熙載夜宴圖》圖中是如何運用藝術語言的。
學生活動:A、結合圖示分析工筆畫的繪畫技法。B、根椐工筆畫的技法,總結出《韓熙載夜宴圖》運用了線條勾勒、隨類賦彩的語言表現方式。
教師活動:A、展示達維特的《赫拉斯兄弟宜誓》,指導學生從明暗、空間、透視、構圖等幾個方面了解具象藝術的其他表現方法。B、師生共同總結具象藝術的創作目的。
學生活動:A、分析并總結《赫拉斯兄弟宜誓》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段。B、師生共同總結具象藝術的創作目的。
(2)意象藝術:不以純客觀再現為目的,而是重在表達藝術家主觀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藝術家的感受、情感、觀念和審美理想等,為此,藝術家常常采用變形、夸張、重組等語言表現手段。
教師活動:a、展示作品《記憶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樓梯的裸x》德國馬爾克的《藍馬》齊白石的《蝦》宋代梁楷的《撥墨仙人圖》b、提出問題:觀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別采取了什么樣的語言表現手段?c、提問
學生活動:a、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對展示的作品給與鑒賞和分。b、學生討論并回答:變形、夸張、重組、概括、提練。
老師總結:不以純客觀再現為目的,而是重在表達藝術家主觀的精神世界
(3)抽象藝術:主要是在20世紀才開始逐步形成的一種用美術的基本語言元素和語言手段進行獨立創作的美術類型。
冷抽象:以幾何塊面構成的作品,我們稱之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熱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變化的線條來創作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熱抽象”
教師活動:a、展示作品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紅黑黃蘭構成》捷克畫家庫普卡的《牛頓色盤》b、提出問題:我們從這兩幅作品中分別看到了什么形象?兩幅作品在運用美術語言元素和語言手段有什么區別? c、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抽象藝術完全排除了現實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們什么形象也辨別不出來。
完全訴諸美術語言和手段本身。
4、自我評價練習
教師活動: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術作品若干幅讓學生來辨別
學生活動:學生踴躍回答
5、課堂回顧總結
教師活動:a、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以及藝術家是如何運用藝術語言的。b、提問:美術作品的基本語言元素是什么?語言表現手段是什么?美術語言的表現形態分為哪3類?
學生活動:學生踴躍復述回答
教師活動:下一節課我們將學習“走進具象藝術”,進一步深入的學習研究具象藝術的有關內容,希望同學們做好預習。
6、板書設計: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一)什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美術所專美使用的,具有視覺傳達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特征:具體性和形象性
美術語言的內容:基本語言元素:(點、線、面、色)
語言表現手段:西方繪畫: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
中國畫:筆墨、章法、皴法
(二)在美術作品中,藝術家是如何運用藝術語言的
(1)、具象藝術;(2)、意象藝術;(3)、抽象藝術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編寫意圖及地位。
本課為浙人版美術第二冊第十二課,課型為[設計應用]。根據《新課程標準》一年級對這一學習領域的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對比與和諧,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制作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都埩啻愤@一課就把這一要求融入了本課的教學中,以全新的面貌呈現于課堂。
由于本教材的編排體系呈螺旋形上升,學生在前幾課的教學中以初步掌握了有關設計的知識,所以本課在學生掌握設計技能的基礎上,緊密融合生活,大膽設計制作各種各樣的紙拎袋。拎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拎袋的品種和式樣也越來越多?!都埩啻纷寣W生了解到現代的拎袋不僅僅是為實用而設計,對其外形、色彩、材質、圖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利用一年級小朋友好學、好問,有強烈表現*望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融入生活體驗美,運用各種材質用撕、剪、折、卷曲、插接、粘連等基本技法,進行立體和半立體紙工制作,參與看一看、議一議、做一做、評一評等活動來體驗造型設計活動的樂趣。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拎袋的設計制作方法,運用各種美術元素,設計制作出富有個性與創意的拎袋。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提示,在本課中我將實現以下三個領域的教學目的。
認知目標:認識和了解各種式樣和材質的拎袋,以審美的眼光發現拎袋的美。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拎袋的制作方法,運用畫畫、剪剪、撕撕等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各種彩紙、廢舊材料進行拎袋的設計制作。
情感目標:領悟生活中的美,體驗創作的快樂,培養學生觀察表現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分析、表現拎袋的造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求新、求異、求變的創造能力,設計制作新穎有趣的拎袋。
二、說學法。
一年級學生好問、好學、好奇心強,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望,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追求有趣味的課堂形式,向往嘗試各種能表達自己情感的表現方法,所以,本課著重于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感悟、創造,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引導學生各種體驗活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從而獲得知識,發展創新能力。
三、說教學原理及方法。
1、本課的設計我以皮亞杰、布魯納的“構建”“發現”理論來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通過看看、拆拆、議議等活動自主探究拎袋的構造和制作方法。以體驗性學習貫穿始終,在教學中充滿對生活的體驗、審美體驗、創作體驗、挫折體驗和成功體驗等,各種體驗學習既獨立又相互聯系,在體驗性學習中滲透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2、杜威的“從做中學”的主張,在沒有教師示范的`情況下,學生觀察拎袋作品、嘗試制作拎袋,在探索制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著名教育家李吉林開創的情境教學法。語言情境:用語言激發學生的嘗試與探索*望。生活情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為生活服務,本課教學緊緊圍繞生活這一主題,創設生活情境,以旅行這一導線,從準備旅行——欣賞拎袋——設計制作拎袋——推銷介紹拎袋——游戲模擬旅行這一系列和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美化生活,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1、情境創設,對話激趣。
教師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國慶長假馬上到來了,同學們有什么打算嗎?很多同學會說打算全家外出旅游。
師:旅游要作哪些準備呢?
生:準備食物、日常用品、相機等,準備拎袋……
從而揭示課題:讓我們走進《紙拎袋》吧!
2、欣賞感知,審美體驗。
圖片展示各種款式、各種材質的拎袋,有云南白族的繡花拎袋、藍印花布拎袋、旅行拎袋等,初步認識拎袋的外形、色彩、材質、圖案及用途,感受拎袋文化的深厚,感受生活的美好。
3、初步了解,嘗試制作。
發給各組一只簡易的拎袋紙模型,各組所發到的拎袋為不同的造型,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可以拆一拆,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了解拎袋的簡易的制作方法,各組派代表上臺示范制作方法,各小組互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怎樣使拎袋的容量更大?怎樣粘連會更牢固?……讓學生帶著問題嘗試制作一只拎袋。
4、拓展思路,感悟設計。
出示幾只新奇的拎袋:像房子造型的拎袋、蜘蛛造型的拎袋等,引導學生感受創造性設計的魅力,并在拎袋的形狀、色彩、圖案基礎上進行想象,以解決本課教學難點。再讓學生欣賞綜合使用卡紙、瓦楞紙等廢舊材料,用各種手法制作的拎袋,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路。
5、動手動腦,小組合作。
小組討論設計怎樣的拎袋,發給學生作業設計單,在作業設計單上填好設計說明、創意、色彩、材質、設計師簽名。讓學生領悟設計的意義,并根據設計方案有目的地選取材料進行分工合作。
6、師生互動,“展銷”評價。
開個小小“展銷會”,看哪一組設計制作的拎袋最受歡迎,“推銷商”從拎袋的造型、色彩、材料、功能等方面進行介紹,“顧客”為國慶旅游挑選自己喜歡和需要的拎袋,教師以記者的身份用相機拍下“推銷”的場面,又以評委的身份頒發“心靈手巧”、“最佳創意”獎牌。
7、游戲體驗,拓展延伸。
學生提上拎袋作品進行“我們去旅行”的游戲,體驗成功的愉悅。
師:同學們設計制作的拎袋真是太精彩了,這些美麗的拎袋放入市場的話,將為我們的旅游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使我們的旅程更生動精彩!為了讓生活更豐富多彩,希望你們能設計出更多更新穎的拎袋
一、說教材:《城市雕塑》是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中的第6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睹佬g課程標準》(20xx年版)關于該學段該領域的目標中指出:“從形態與功能的關系,認識設計和工藝的造型、色彩、媒材。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種材料、制作方法,設計和裝飾各種圖形與物品,改善環境與生活,并與他人交流設計意圖?!币来舜_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方面是初步了解城市雕塑,并感受其藝術魅力和多元化的藝術風格。通過制作立體紙造型抽象雕塑作品,發展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和抽象表達能力。過程與方法方面是通過欣賞、合作探究、體驗等方法,設計制作一件造型新穎并有主題的抽象紙造型雕塑作品。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是利用傳統文化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教學重點是設計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教學難點是造型新穎并有主題。
二、說學生:六年級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他們受所處生活環境的影響,對城市雕塑并不是特別的熟悉,尤其是抽象雕塑接觸也少,增大了學習的難度。
三、說教法:為了使學生對城市雕塑由陌生變得熟悉,教師就得在欣賞上下功夫。先整體感受不同風格不同城市的雕塑,再具體觀察、分析幾個抽象雕塑在造型、色彩、主題方面展現出來的美。學生情感得以激發,再為他們尋找宣泄的途徑,就是學習紙造型抽象雕塑的表現方法。學生的創作欲望被調動起來,在體驗中深化所學。
四、說學法:本課內容多、時間緊,所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才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不同抽象雕塑的美需要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自己感悟,才能產生情感共鳴。
五、說教學過程:
(一)、舊知引出新知。利用傳統文化由雕塑這一話題自然引出城市雕塑,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
(二)、感性到理性的升華,接受到創造的飛越,傳統文化發揮作用。
1、由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欣賞不同城市的雕塑,開拓學生視野。
2、由傳統文化引領學生確定欣賞角度,進行合作探究,理性認識抽象雕塑,學會欣賞、評價美。
3、由傳統文化引發學生思考紙造型抽象雕塑的制作步驟,為后面的創造奠定基礎。
4、由傳統文化指引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創作思路,發展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
5、了解紙造型基本元素的制作方法,樹立局部決定整體的創造意識。
6、出示范作,簡要介紹,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三)、合作體驗,各司其責。發揮團隊作用順利完成作品,人人都有成就感。
(四)、各展風采,學人所長。多角度欣賞、評價,領悟設計為生活服務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增長見識。了解藝術創作方法的多樣性。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