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細菌》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細菌》說課稿1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本場的 1 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菌”。
2總結語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具體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七個方面加以闡釋我的說課。
3教材分析
上好一堂課對于教材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對教材做一個簡單的了解。本課節選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的第二節內容。本課主要介紹了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學習完本節課之后同學們還將繼續學習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因此本節課的內容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4學情分析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之前,對于學情的分析也是至關重要的。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但是思維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都較陌生,這就需要我加以適當的引導。
5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2、通過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3、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為: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將本節課的難點確立為: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6教學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币虼吮竟澱n我將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觀察法等教法,同時將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7教學過程
合理的教學過程對于上好一堂課起著最關鍵的作用。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教學過程設置為以下四個環節,分別為導入新課、探究學習、應用提升、小結作業。首先在上課伊始,我會以多媒體的方式導入今天的新課。比如,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在無情的殘害中國人。大家邊看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日本人是用什么武器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的呢?好,視頻播放完了,哪位同學可以給我們說一下,這排最后一位同學嘴一個舉手,你來說。艾,這位同學說日本人用細菌作為生化武器,用抓來的中國人做細菌試驗,從而讓無數人遭遇了不幸。那現在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細菌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通過這個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在探究學習環節,我會讓學生首先閱讀書本第 71 頁,并播放巴斯德的實驗視頻,視頻播放結束后,通過提問學生說出細菌是被列文虎克所發現的,巴斯德的實驗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接著讓同學們觀察 72 頁的三幅圖,通過細菌的不同形態,引導學生總結出細菌的三種類型,分別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隨即我會把細菌的結構示意圖畫在黑板上,同時讓學生回憶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把他們前后四人分為一個小組,5 分鐘的時間討論一下細菌和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異同?通過討論以及觀察細菌結構示意圖,學生會發現細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質及細胞膜等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細菌雖有 DNA 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然后我會請同學們再次觀看一段模擬細菌分裂的視頻。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直觀的發現細菌是通過分裂進行生殖的,并且分裂速度非???。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在應用提升的環節,我會讓他們自己畫出細菌結構示意圖,此時我會下講臺巡視,學生們可能對鞭毛和莢膜的結構不是很清楚,我會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在課堂的最后,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并讓他們計算一道題:假設你手上此刻有 100 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 30 分鐘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或其他影響細菌生活繁殖的情況下,4 小時以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細菌的分裂速度。同時布置這樣一個作業,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細菌有哪些分類方式?
8板書設計
為了更好的呈現課堂,我的板書設計如下:我會將黑板分為兩個部分,在上課伊始,我會將本節課的題目—細菌,寫在黑板中間部分的正上方。在主板書部分寫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在副板書的部分畫細菌結構示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直觀易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
《細菌》說課稿2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的機會。我參評的課件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我們都知道,細菌的個體非常微小,通常情況下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尤其是細菌的生殖過程更是很難通過語言來描述,在本節課選擇課件形式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比較容易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四章《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開始的,然后分別介紹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提供了多幅電子顯微鏡下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去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在制作課件時都著重體現了這些方面。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嘗試通過與動植物細胞作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四)教法與學法
< ……此處隱藏9183個字……醫藥生產上的應用。其中舉例并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方法是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的原理是這節課的學習難點。初二學生還沒有接觸化學課程,缺乏對于微觀物質的感性認識,所以對于抽象的原理是難以理解的。
二、教學策略
我設計本課的指導思想是這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較強,容易使課堂教學變成知識點的堆砌,從而顯得枯燥乏味。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參與、積極互動”的原則,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全面而正確的認識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
設計意圖: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我認為生物教學,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主動融入探究情境,解放學生的大腦,釋放學生的四肢五官,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要讓他們“走出”課堂,“跳出”文本內容,愉悅地進入自我學習中, 從而自覺地探究,提升認知水平。既可以使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又實現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不斷超越。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學策略是:遵循從理性到感性的認知規律,創設媒體情境、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在情境學習中討論研究,達成共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在活動中理解知識,在活動中應用技能,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提升認知。
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組成部分。課內介紹人類在食品制作與保存、疾病防治與藥品生產以及環保等方面對細菌和真菌利用。本節從日常生活中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的關系講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們與食品制作的關系,然后又分析了細菌和真菌與食品保存的密切關系。這兩個方面都是與人類的“吃”有關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學習,同學們會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然后,教材又由淺入深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疾病防治的關系和細菌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最基本的“吃”上升到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高度,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觀念: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關系,課外安排學生實踐活動“制作發酵食品”,收集資料(抗生素今昔和藥品說明書),調查本地人們在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對細菌的利用情況。從而產生對細菌和真菌的研究欲念,求知欲念。
三、教學程序:
基于這樣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2、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了解,讓學生“行”動
3、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4、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在第一環節中,我是這樣展開的:“在我國的漫長歷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句都與酒有關的。如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現在眾所周知的國宴用酒“茅臺”更是享譽五湖四海。同學們課前在家長的幫助下都嘗試制作了甜酒,現在就請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學生相互品嘗,氣氛活躍,接著交流制作甜酒心得,引出課題。
古希臘學者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蓖ㄟ^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出發,使學生有話可說,能說,想說,激發求知的欲念和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處于活躍狀態。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了解,讓學生“行”動
對于這個環節,我采用“問題——討論——認知”的教學模式。
首先,提出問題:“美酒的制作主要依靠發酵原理,許多食品的制作都離不開細菌和真菌。發酵是怎樣產生的呢?”接著演示發酵實驗,然后設問“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學生通過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發酵原理的應用過程,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
接下來,繼續設問:“超市內的食品種類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區別,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這樣做的原理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達成共識: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殺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礎上的。
(三)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首先引入:“真菌和細菌既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類??股厥侨祟惖膫ゴ蟀l明,可以用來治療相應的疾病。但是,人們是否就可以隨意使用呢?”學生思考并交流課前收集的藥品說明書,從而明確合理用藥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看待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布置課前資料收集,能提高學生收集和辯析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會學習”。學生結合已知的生物知識,指導應該如何正確的生活,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識”。
(四)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最后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就目前所了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原理”和課前調查,談談環境保護方面的利用情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談談對本地建設和發展有何設想和建議。進而呼吁人們應該保護環境,確立“人與生物圈”應和諧相處意識。
在最后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是考慮到: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有著鮮亮的個性和智慧,獨特性是個性本質的特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就要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鍛煉獨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由設想觸發情感認知,引導學生自身在生活和未來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識提升。
我設計這節課,力圖體現這樣幾個特點: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媒體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情境,具有探究性,激發學生探究欲念。
2、學生應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課外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感悟真菌和細菌的獨特之處,激發探索生物奧妙的興趣。
3、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展示交流,能使學生體驗到生物知識和資源無處不在,要做“有心人”,學會關注和善于分析發生在身邊的事物,培養正確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注:教學說明
1、教學準備:
提前在教室內安排發酵現象實驗;準備部分食品包裝(食品保存部分用來觀察);部分抗生素包裝;污水處理視頻。
2、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學習時間安排一課時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