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生物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說課稿 篇1☆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中第一節《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本節課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事例、圖片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出發,去發現,去思考,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許多負面影響已經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迫使人們不得不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和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和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目標
1、能利用報刊、書籍、互聯網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舉例說明人對生物圈多方面的影響。
2、能舉例說明人類的哪些活動能改善生態平衡,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平衡。
3、讓學生了解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關注生物信息的興趣。
2、通過對信息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分析資料、判斷是非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影響,并且能夠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保護生物圈的責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三)教學重點
①掌握調查和收集資料等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認識到人和生物圈的復雜關系,激發環境保護的意識。
(四)教學難點
收集資料和圖片并進行整理和分析;對影響生態環境的活動進行討論,體驗進行科學決策的過程;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學情分析☆
初一階段的學生,能夠獨立的閱讀文章和進行簡單的探究;對各種知識現象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原動力。教師如果能夠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最容易形成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志趣,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學策略☆
以構建“學習有組織,組織人人學,人人組織學”教學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為前提,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特點,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事例、圖片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出發,去發現,去思考,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資源利用☆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利用多媒體課件貫穿始終。使用多種媒體手段插入大量圖片、音樂、影像等資料。同時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
☆課前準備☆
首先,查找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及采取措施的資料。準備我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
其次,我讓學生課外分組查找資料:⑴我國森林資源面臨的危害及帶來的嚴重后果;⑵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污染程度及帶來的嚴重后果;⑶我國生物資源的現狀,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穩定對整
個生態系統的意義;⑷我國的空氣污染程度及帶來的嚴重后果;⑸調查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①上集鎮生態環境的現狀如何?②目前上集存在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③上集人民目前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如何?④存在有哪些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意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查找目標,提供查找線索,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分工協作,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務。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養成遇到問題后通過分析努力及借助資料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當你走進一片森林,當你走進一片花的海洋,當你遨游在清澈河水中,當你欣賞到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面時,你會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和感受呢?然而,當你發現你曾經去過的森林、曾經走過的花海已經不復存在了,當你遨游過的河水也已經污濁不堪了,你又會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和感受呢?這些現象都與我們人類的活動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反思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
【意圖:從身邊最常見的景觀——林立的樓群、擁擠的車輛、密布的游艇切入主題,易引起學生的深思。同時,培養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事物,發現問題。】
二、學習目標
1、利用報刊、書籍、互聯網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舉例說明人對生物圈多方面的影響。
2、能舉例說明人類的哪些活動能改善生態平衡,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平衡。
3、了解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4、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的學習。
三、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前收集的一些有關方面的資料,針對教科書中破壞環境的4幅插圖實例“罪惡的偷伐”、“沙塵暴滾滾襲來”、“小鳥何辜”、“何日重現太湖美”,以及“外來物種”,圍繞書中提出的問題展開探究、交流。激烈的討論與交流,會在學生中間引起強烈的震撼和共鳴。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勇敢的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惡果。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萬物,就象善待我們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的家園!人類漸漸從噩夢中覺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是唯一的出路?!?/p>
【意圖:這一環節教師采用強烈的視覺反差引起學生對環境破壞的進一步認識,感受到環保責任的重大?!吧钣牡脑紖擦譃榈?,襯托著在樹樁禿地中哭泣的老婦;碧草青天的大草原,襯托著滾滾的沙塵暴;……。書中圖片創設的問題情境,教師只是用來拋磚引,在這里教師著重鍛煉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對手中調查資料的處理以及靈活的應用能力。】
四、抒發情懷、反省自己
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暢談去過的風景區,給學生提供自由寬敞的舞臺,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己,展示美麗的祖國。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認識周圍的破壞行為舉一些身邊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并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預測可能帶給我們的嚴重后果。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日常的一些小活動可能都會影響甚至破壞環境,啟發學生保 ……此處隱藏1407個字……,本節課收集和分析資料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教師應加以重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如果將來有一天你有機會乘坐宇宙飛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須從生物圈攜帶哪些維持生命的必需物質?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適當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展和深化,使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情感態度方面得到進一步提高。
設問:生物有了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嗎?當這些條件發生改變,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時,對生物有什么影響?人類應該怎么做?
4.鞏固與延伸:
指導學生對本節的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進行小結,布置學生課外收集“生物圈2號”的有關資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收集資料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生物圈的進一步關注。
5.鞏固練習。
6.課后作業:目標檢測題
生物說課稿 篇3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系自己的身體,聯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