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曹劌論戰》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劌論戰》說課稿1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說教材】
《曹劌論戰》是現行教科書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古文。這篇課文可以說是文言知識的再積累、再鞏固。而且,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簡練,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課文。
《曹劌論戰》記載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語言簡練概括,重點突出,剪裁極為得體,體現了《左傳》長于記事的特點。
【說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征,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
2、理清本文敘事的線索。
3、激發學生對以弱勝強的戰術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相關的知識。
據此,確定本文的學習重點為:
1、掌握重要詞語的解釋,從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詳略的處理。
3、能結合實際談談從文章受到的啟示。
【說教法】
1、這課主要采用問題導引法、啟發式、講解法。對于文言文,學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詞語需要老師直接點撥;有些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通過啟發喚起學生的認知;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疑激趣問題導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目標明確,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說學法】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通過以下方式學習本文:
1、加強文言文的朗讀。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朗讀,聽示范朗讀,以讀帶學。在朗讀中找準語感
,在朗讀中體會語言特色,在朗讀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在朗讀中背誦積累。
2、鼓勵學生課堂討論,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交流知識與方法,這是達到學生自主性
學習的重要途徑。
3、注重及時訓練。以訓練(包括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訓練)為主線,檢測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說教學過程】
一、回顧史事,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我國的軍事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們取勝的原因雖然各異,但是又有其相似點:注重人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讓我們一起走進《曹劌論戰》,去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吧。
設計導語時我是這樣考慮的: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學完了初中階段的中國歷史課,對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戰役也略有所聞,也知道一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而這些內容學生一般都是比較有興趣的。因此,讓學生先回憶自己學生過的一些著名的戰役,這既能夠鞏固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好的氣氛中開始新課的學習。
二、多樣誦讀,感知課文
1、聽讀課文(事先準備好課文的配樂朗誦)
學生任務:異讀、生僻字注好字音;較長句子劃好朗讀節奏;體會朗讀語氣情感。
2、試讀課文。教師要求學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讀互評。教師提出評讀標準,同桌或前后學生配合,或讀或評。
4、譯讀課文。提示學生獨立思考,邊讀邊譯。教師提示學習方法:查閱法、圈點法(為下環節做準備)。
這個環節我的設計依據是:學習文言文必須有大量的誦讀,在學習的過程中,訂正字音要靠朗讀,劃分節奏要靠朗讀,熟悉課文要靠朗讀,初解含義要靠朗讀,鞏固所學要靠朗讀,背誦默寫也離不開朗讀。所以,古文教學中以朗讀為線索,讓學生都讀起來,才能夠取得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質疑探究,理解課文
1、合作解疑,掃清閱讀障礙:
第一步:就圈點的疑問,四人組成自然小組自行解決;第二步:提問共同解決。學生通過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舉手提出,教師進行點撥;第三步:教師就文中重要詞句作強調性講解。
總結:翻譯文言文詞句的方法──查閱法、回顧法、組詞法、推測法……
2、鞏固訓練:學生回譯(兩兩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譯文或一出譯文,一答原文)課文。
3、根據理解,講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學生作好評價刪補
這環節我的設計理念是:學生通過兩年文言文的學習,的理解翻譯文言文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而這篇課文的難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應該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動產自主地尋求它的含義。老師也需要適當引導,注意學習方法的歸納,讓學生真正學會翻譯淺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討寫法
提問引入:
1、你認為曹劌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是如何表現這個人物的?
2、除了曹劌之外,文章還寫了一個魯莊公,寫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急躁冒進、愚昧無知的昏君,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問題解決途徑:問題一采取教師啟發式;問題二采取學生辯論式。
教師及時作出總結歸納:文章表現人物──語言描寫、對比;評價人(事、物)──要全面,一分為二。
設計依據:人物是文學作品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我們既要教給學生結合作者的描寫去分析人物、全面認識人物,又要讓課本成為學生寫作的“示范”,讓學生領會寫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結構,討論用意
學生討論:課文對戰前和戰后作了詳細的描寫,而對戰爭的過程則一筆帶過,這與他們平常觀看的戰爭類影視作品大不相同。在這里就要引導學生去討論: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
教師可以設置坡度題進行引導,如:戰前和戰后主要是對人物的什么描寫?體現了標題的哪個字?如果對作戰過程交代仔細,對表現人物的戰爭思想有無很大作用?
教師最后聯系學生寫作實際總結:材料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為了表達的需要,有時則惜墨如金,有時則潑墨如水。
我的設計依據:這一環節不僅是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詳略的處理,同時以課文為例,指導學生的寫作。
六、學以致用,鞏固練習
作業一:課外收集歷史上著名的戰例、軍事家、有關戰爭的名言各2~3個。
作業二: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后,結合生活實際,從以下題目中任選一題,進行小練筆。
選題1、我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選題2、以“機會”為話題作文
作業的設計, ……此處隱藏6922個字……累。而本篇課文著重敘述曹劌分析戰爭取得勝利的因素。雖然課文字詞句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別,但文章以人物談話為主,又有一定的情節性,所以內容上不難理解。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詞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誦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學習作者詳略得當的敘述結構,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教學的難點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新基礎教育提出:“教學設計應使語文課堂成為開放性的課堂,要打破教師的壟斷控制,應該由書本世界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打通課堂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使語文課堂成為關懷學生個體生命的課堂,關注教學進程中學生瞬間的感受和變化著的情緒,關注學生語言中每個閃光點和障礙點。”王榮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幫助學生學,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選擇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就是組織學生學的活動,教學流程就是學的活動充分展開,努力營造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課堂教學?!被谝陨系睦砟睿瑢τ诒菊n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3、再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讀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5、遷移拓展。
在學習本課之前,要求學生充分預習,要求在朗讀上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并結合課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由課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是:題目《曹劌論戰》中“論”是什么意思?經過討論明確是分析,論述的意思。那么“論戰”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分析討論文章中曹劌分析論述了什么?這是貫穿本課的一個綱要信號。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主要是論述作戰如何取得勝利。戰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戰爭過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戰時機。學生在討論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帶出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如“間”“鄙”“安”“遍”“犧牲”“加”“獄”“雖”“以”“屬”等。老師與同學一起共同討論,進一步明確這些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和記憶常用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對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這樣的學習避免了脫離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詞,并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是思考并討論“曹劌是如何論述的?”這是一個比較大話題。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子信號:一是曹劌在論述作戰條件時是怎樣一步步達到自己的意圖的?而在這個過程中魯莊公又是如何表現的?在曹劌與魯莊公的一問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預期的效果。在曹劌的引導下魯莊公明白了必須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戰勝齊軍的政治保障。這個問題也將曹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形象,卓越的軍事才能顯現出來。從魯莊公的思想變化中也可以看出魯莊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個明君,是一個任人唯賢,善于采納別人意見的君主。另一個子信號是:作戰中如何能取得勝利?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內容進行分析討論。。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曹劌幫助魯莊公選擇反擊時機在“彼竭我盈”之時,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用實際行動讓魯莊公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
在完成這個環節后,教學難點也得到了解決。理解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并進一步由學生總結文章塑造曹劌和魯莊公形象的方法。如通過正面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結合側面描寫的方法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是討論文章的詳略安排。這是一篇敘事性的文章,詳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詳略的呢?為什么詳寫作戰前的準備,而略寫戰爭的經過?這是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在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點撥和引導學生思考“論戰的真正價值是什么?”從而解決第三個綱要信號——“為什么論?”,若學生在理解這個問題感到困難時,可以將問題簡化為:“作者著重寫作戰前的準備想要寄托怎樣的思想?”學生討論后會比較清晰的理解到是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從而教師可作適當的總結,并簡單介紹《左傳》集中反應了春秋以來日益興起的民本思想,從而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討論過程中只要學生言之成理都給予肯定。這個環節的設計注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養成質疑和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
第五個環節是遷移拓展,也可以作為課后作業:
1、用現代漢語將《曹劌論戰》改寫成一篇故事,注意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
2、閱讀《宮之奇諫假道》和《子產論政寬猛》。
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左傳》反映出來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辭婉轉,描寫入微的寫作特色。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都是在達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實現的。所以積累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在課文教學的基礎上,有必要給學生推薦適當的作品進行拓展閱讀,養成文言文閱讀的習慣。
在本次教學設計中,我注重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知識,在讀中領悟文章的內容,在朗讀中學會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主題思想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關注學生間的互相學習,注意在與學生的對話中生成教學內容。戴維 伯姆認為:“課堂對話的意圖是為了實現最自由、最徹底、最無拘無束的交流和溝通,在談話過程中探索和發現真知與灼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之間彼此碰撞、激蕩、交融,從而讓真理脫穎而出?!保ā墩搶υ挕罚逃茖W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常常留有較大的空間,具體的細節靈活處理,能由學生說出來的,教師盡量不說,如通過討論明確課文中難理解的重要字詞意義和用法,通過師生的對話討論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對話討論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詳略,并由此探討文章呈現出來的思想意義等內容。
教學過程我主要采用綱要信號教學法和點撥法。
綱要信號教學法事前蘇聯教育學家沙塔洛夫創造的一種教學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綱要信號圖表,運用這種教學法的好處在于能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點掌握的教學內容。如在本課中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準確的把握曹劌論述的內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現出來的思想意義,我設計了這樣的綱要信號:
1、曹劌論述了什么?
2、曹劌是怎樣論戰的?
3、曹劌為什么論戰?
這三個綱要信號貫穿全篇,也貫穿了整堂課,使教學思路清晰,使學生的討論和學習既放得開也收得攏。
另一個教學法是點撥法,點撥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因勢利導,啟發思維,排除學生的疑難,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在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的共同發展。真正實現教會學生學習,從而達到不教的目的。
謝謝各位老師指導。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