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楊鳳琴,來自馮家灣小學,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機械》單元的第三課《制造平衡》,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制造平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大象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總目標是綜合探究活動,二級目標是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吨圃炱胶狻愤@節課是在《機械是什么》這一整體感知機械的基礎上,具體感知天平和杠桿的平衡。本課的目的不僅是利用杠桿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條件,還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桿省力的研究做實驗與記錄數據兩方面的鋪墊。
平衡現象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的,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過理性分析。有些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對平衡的條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并不透徹,更多的是生活經驗而不是對科學規律的認知。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現狀,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杠桿尺、鉤碼等實驗器材,了解杠桿尺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平衡,能準確判斷平衡狀態與不平衡狀態。
2、過程與方法:探究杠桿尺平衡的條件,并準確記錄實驗數據。根據探究過程和記錄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出杠桿尺平衡的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生活,說說自己知道的平衡實例。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應問題。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提前準備杠桿尺、鉤碼盒、杠桿尺平衡實驗數據記錄表等教具。
三、說教法:
本課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開展學習活動。
根據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這兩個基本理念,我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教學以懸疑貫穿始終,從發現平衡現象激疑、揭秘平衡原因釋疑、生活驗證平衡證疑等活動,環環相扣,疑問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科學知識也在觀察、動手、分析中被學生發現、運用。
2、問題引領,層層遞進。
認知規律告訴我們,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認知最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中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時期,讓學生在觀察現象以后,用“為什么尺子不掉下來?”,在研究等臂平衡時,用“在左邊第2格掛3個鉤碼,右邊第2格應該掛幾個鉤碼?”,在研究不等臂平衡時,用“在左邊第2格掛3個鉤碼,想想右邊哪里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最后,用“杠桿平衡有規律嗎?”。設計不同梯度和層次的問題,方能引領學生從思考表面現象開始,層層遞進最終達到思考探索本質規律的目的。
3、合作探究,恰當點撥。
合作探究式是學習并解決問題的有效形式。有效合作探究需要教師畫龍點睛般點撥、學生積極自主參與、同伴共同探究交流。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卡點”合作,如在發現等臂平衡條件處合作,在發現不等臂平衡條件處合作,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得認知規律處合作,在學習的“關鍵點”教師參與合作,起到“撥開云霧方見天”的效果。合作探究,恰當點撥,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發散多維的思維品質,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樂學善思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4、創造氛圍,凸現主體。
融入學生,參與活動,轉換角色,尊重學生見解,允許學生失敗,學生就會成為大膽學習的主人。提倡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在“設置懸疑,激發興趣”時尊重學生的猜想,在“猜想假設,實驗探究”中等臂平衡實驗和不等臂平衡實驗時參與動手,在分析實驗數據總結認識規律時不否定學生的想法,就能開啟學生思維的閥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創新的火花猶如源頭活水。
四、說學法: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
學探究能力,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五、說教學過程:
哲學家蘇格拉底把教學過程比作嬰兒的出生,教師的作用就好比助產士,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習,再好的教師也是教不會的??茖W探究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科學態度得到培養。
根據“主導和主體”,“主動學習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思路:
(一)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要激活主體,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上課時,我讓學生先玩一個游戲。我出示一把尺子,問學生:誰能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個手指上,不讓他掉下來。這個游戲很簡單,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很快做出來,我請一個學生上臺進行演示,當尺子平放在手指上而不掉下時,我問學生為什么尺子不掉下來,有學生說因為尺子平衡了,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加以肯定,并告訴學生這種情況就是平衡狀態。當學生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我又拋出問題,如果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塊橡皮,又會怎樣?學生大聲叫到,尺子會掉下來,我讓學生試試,果真掉下來了,相機告訴學生這種情況是一種不平衡狀態。然后,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將借助一些器材來研究平衡現象,點明本課的研究主題。
看似簡單的感性認識的游戲活動,其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探索的欲望被調動起來了,接下去的學習順理成章。
(二)猜想假設,實驗探究。
1、認識器材。
通過游戲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著給學生介紹本節課我們借助的實驗器材,對杠桿、鉤碼一一進行展示,告訴學生本節課我們將利用這些器材來制造平衡,點明課題。同時在介紹這些器材時,相應的展示他們的使用方法,隨機也展示平衡狀態和不平衡狀態,與開課前的游戲結合起來。
2、研究等臂平衡。
認識器材時,我將有意先展示平衡狀態,然后展示不平衡狀態,隨機
提出研究問題:老師在左邊第二格掛3個鉤碼,想想右邊二格處應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學生猜測。這時要讓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猜測 ……此處隱藏9889個字……炮手面對不遠處的家園,面對自己家僅有的一點財產……紅瓦白墻的房子,卻要親手開炮炸毀它。他的內心那么痛苦,那么矛盾,可他卻強忍著痛苦毫不猶豫地開了炮,表現了人物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就引導學生經歷了由語言文字到了解內容再體會思想感情的全過程。
第二,創設情境,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課文中有兩處對比描寫:“這時,裹著大衣的副官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打顫,可炮手的前額上卻滾下了大粒的汗珠?!薄啊瓕④娺B聲喝彩,回頭微笑著看看炮手……炮手的臉頰上流下了兩行熱淚?!痹谝龑W生理解時,先讓學生勾畫出第一處中描寫天氣的詞語,再找出描寫炮手神態的詞語,通過品讀,比較,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產生疑問:為什么天氣這樣寒冷,而炮手的前額卻流著汗水?通過讀書,教師適時點撥,學生體會到了炮手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獻自我,犧牲自我的精神。然后逆向設疑:如果炮手不開炮會怎么樣?學生提出了許多大膽的設想,此時再結合課文理解,學生已深深地體會到炮手舍己為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對炮手產生由衷的敬佩,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以炮手為楷模,而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的確立緣于對思想主旨的解析,緣于對中體現的主要寫作特點的把握。
一方面情節曲折生動,體現了炮手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獻自我、犧牲自我的精神,作為一篇充溢著人文氣息的,留給讀者印象最深地就莫過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滿帶著人性精彩的話語:“那是我的房子,在這個世界上,它是我家僅有的一點財產?!边@是一個愛國者對于祖國真摯的愛,這份愛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講究語言的藝術美。將人的情感的細微變化準確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炮手的臉色由“蒼白”到“煞白”再到“慘白”,又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當時“裹著大衣的副官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打顫”時,“炮手的前額卻滾下了大粒的汗珠”。這些細膩的刻畫使一個普通愛國者的形象躍然紙上,立體化、人性化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一)教學目標:
1、抓住表現炮手神態變化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揣摩炮手復雜的內心世界。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炮手為了國家、人民利益,默默奉獻、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抓住“蒼白、煞白、慘白”等詞語以及兩處對比描寫,體會炮手心情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
對炮手思想感情、奉獻精神的體會。
教學重點定位于由炮手神態變化的表層現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實質。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顯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統駕工具性,是語文教學的一條出路所在。一篇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語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間洋溢的無形之美——情感體驗。人文性是人類靈魂指向的體現,抓住了這一點,即可引發讀者的情感共振。與此同時將對形式美的體悟隱喻其中,則證明了這一點:形式為內容服務。
實施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生齊讀課題。
2、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生齊答。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生說。
(開門見山,復習導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二、學文感悟
(一)抓住人物對話,體會特點。
1、這篇課文在寫作上非常有特點,尤其是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來推動情節的發展,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走進課文去感受一下,請孩子們翻開書101頁,快速讀課文,找到炮手和將軍的對話,揣摩一下人物的語言特點。(給予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和文本對話。)
2、你們覺得,將軍在發號施令時,他的語言應該怎樣?炮手的回答呢?誰愿意為我們讀讀2—10自然段。(抽生分角色讀),生評價。
3、軍人在戰場上,說話非常干脆,絕不拖泥帶水,讓我們再來感受一次,好嗎?(全班分角色讀)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再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感悟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4、對話中,我們了解到,開始將軍讓炮手炸毀的是德軍的什么?將軍叫炮手炸,炮手就炸,這叫什么?結果炸毀的是什么?
(二)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情。
1、炮手親手炸掉的是自己的家呀!難道他真的就這樣忍心把自己的家夷為平地而無動于衷嗎?你從哪些句能體會到他內心的不平靜?默讀課文找一找。
2、生說。這些詞語都是人物的什么描寫?(生說)我們就通過人物神態的變化去體會他內心的變化。
3、(抽說、出示)炮手的臉在什么情況下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呢?
4、我們來交流交流。
5、(出示2—4自然段)請個孩子來讀讀這部分文字。
6、炮手的臉在什么情況下蒼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抽說,相機評價,并指導讀。)
7、(出示5—8自然段)士兵的臉在什么時候變得煞白,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8、(出示9—10自然段)士兵的臉在什么情況下變得慘白,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讓學生看上下文,根據語言環境的變化來體會人物心情的變化。)
9、導讀10自然段,從炮手和軍官們強烈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生說)
(通過品讀,比較,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產生疑問:為什么天氣這樣寒冷,而炮手的前額卻流著汗水?通過讀書,教師適時點撥,學生體會到炮手內心的掙扎,緊張)
10、可他畢竟是一個軍人,戰場上,一切都要在短時間內作出決定。他服從了命令。
11、導讀12—13自然段,你從中讀懂了什么?為什么?相機出示最后一段,指導讀。
(三)升華情感,學習奉獻精神。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家,為什么還要瞄準房子開炮?他不炸不行嗎?這可是他家僅有的一點財產啊?。ㄉ懻摻涣鳎┫鄼C指導第一段。(逆向設疑:如果炮手不開炮會怎么樣?學生提出了許多大膽的設想,此時再結合課文理解,學生已深深地體會到炮手舍己為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對炮手產生由衷的敬佩。)
2、如果不炸掉德軍駐地,一旦巴黎被占領,會發生什么?炮手這么做是為了什么?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他選擇了炸毀自己的家。盡管他內心痛苦,可他的行動是那樣堅決。(再讀10自然段最后一句)。
3、現在我們再讀課題,和上課時有沒有不一樣?你感受到了一個什么們的炮手?(生說)
4、他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卻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個軍人崇高的品質。此刻,如果炮手就站在你跟前,你想對他說什么?
6、小結:革命戰爭年代,有許多像炮手一樣的人,為了他人,為了崇高的理想,奉獻出個人的利益乃至鮮血和生命。在和平年代,在我們當今生生活中,同樣有許多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著自身的光和熱,像辛勤耕耘的老師,救死扶傷的醫生,為百姓排憂解難的民警……他們的奉獻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充滿感情地讀讀關于奉獻的名言。
7、交流搜集到的名言。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