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說課稿范文匯編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系,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后,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并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了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系實際的問題,然后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后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于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后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于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后,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采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并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于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征: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的申海英,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化學選修4第三章第4節《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三維目標、設計思想、教學流程、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是應用第二章所學的平衡理論,進一步探討水溶液中的離子行為。而第四節《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內容,是繼化學平衡、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之后又一個重點??梢詭椭鷮W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離子平衡相關的理論,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在溶液中發生離子反應的本質,及它們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學情分析:
認知基礎: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理科學生,學生已經具有溶解度、離子反應的知識基礎,和動態平衡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習本節內容,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對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充滿期待。
三、三維目標、重點、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的特點,確立以下的三維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難溶電解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及沉淀溶解平衡的 ……此處隱藏6468個字……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鑒別Na2CO3和NaHCO3?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成以上兩個問題,我及時給予點評、總結。(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課堂小結。
此時,教學活動已接近尾聲,我啟發學生回顧、再現知識,并把本節課的主干知識寫到黑板上,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3分鐘。)
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板書主要簡明扼要的寫出Na2O與Na2O2,Na2CO3與NaHCO3的主要性質即可。(見附表)
教學評價:
本節課依據構建主義理論,我設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兩個趣味實驗,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使學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質具有這樣的性質,激發起學生強力的求知欲。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情趣。同時又依據知識特點,用實驗探究來完成對鈉的幾種化合物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既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德,除此外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學習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著重介紹“酸、堿、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后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了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并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堿、鹽;通過酸、堿、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說學情
對于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于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指導發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并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一分工、互相協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后,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缺點,確定最佳小組,并說出最佳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后引導學生從純凈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準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準,學會分類。
之后,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組內形成統一意見,舉手發言。我引導學生總結,并對學生的說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說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 酸、堿、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么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于水或受熱熔化,酸、堿、鹽在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臺試著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閱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和電荷守恒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堿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著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發言,自主概括本節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堿、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調整教學策略。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 (2)氯化鐵溶液 (3)硫酸鋁溶液(4)氫氧化鋇溶液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