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i0hh4"><td id="i0hh4"><div id="i0hh4"></div></td></sub>
  • <tr id="i0hh4"><source id="i0hh4"></source></tr>

        1. 數學說課稿小學

          時間:2025-08-13 13:40:25
          數學說課稿小學范文匯總五篇

          數學說課稿小學范文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分數的再認識〉

          (34~36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知識儲備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本節教材通過創設“拿鉛筆”、“看書”等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豐富學生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教材編寫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二是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活動,教材中創設了“拿鉛筆”、“畫圖形”等豐富的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突出分數意義的建構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

          “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被谝陨侠砟?,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過程,自主思考,總結規律,自我反思,質疑評價是本節課的主要學習方法,真正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感悟數學學習的生命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說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課前每個學生準備不同數量的圓片,叫學生拿出你全部圓片的1/2。你拿了幾個?是怎么拿的?通過怎么拿圓片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復習要把圓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幾個,并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根據學生拿出的個數不同,由學生揭出問題,進行本課的設疑,“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從而入新課。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通過拿鉛筆的活動,讓學生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理解分數的相對性。分兩次拿鉛筆,

          首先叫全班學生拿出同樣總數6支的1/2是幾支?這個活動的目的有2個。一是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道是把整體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體,3枝是部分,二是讓學生感悟整體相同拿出的1/2的數出是相同的。

          然后叫三個學生到講臺前拿鉛筆。從拿出的鉛筆數結果,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三人拿出來的不一樣多?經過討論交流,然后臺上同學拿出鉛筆總數進行驗證,原來是鉛筆總數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總數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接下來是利用對分數的新認識,判斷兩個小朋友誰看的頁數多,笑笑一次能吃完一塊蛋糕的1/4嗎?

          這部分其實是“總數相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總數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通過學生兩次數操作發現,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逐漸抽象的認識,體驗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理結合這個知識點,及時的練習,必要的鞏固和強化,能有效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1. 課題

          填寫課題名稱(小學數學問題解決類課題)

          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學到了什么)認識、了解、掌握;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會/體會/初步了解了……技能;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習興趣;體會與生活密切相關;交流合作的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3. 教學重點

          本章的知識點(宏觀的、具體的)

          4. 教學難點、易錯點

          5. 教學方法(一般從中選擇3個就可以了)

          (1) 討論法

          (2) 情景教學法

          (3) 問答法

          (4) 實驗法

          (5) 講授法

          6. 教學過程

          ⑴創設情景(植樹問題為例)

          通過植樹方式,直接引入最簡單植樹數量問題,進行講解。

          (2) 新課教學

          ①通過學生討論,講述第一種兩端都植樹的問題;

          ②通過上述的結論,來考慮一端植樹的問題;

          ③通過例題,講解環繞型植樹的問題,進行三種植樹問題的總結。

          (3) 鞏固練習

          ①練習一

          ②練習二

          (4) 課題總結

          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來回顧我們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并提問學生回答每種植樹問題的計算方法,并 強調植樹問題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

          (5) 作業

          通過視頻展示/繪制卡片的方式給學生布置今天的作業內容。

          7. 板書

          (有標題、圖形、例題、專業術語)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一、說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0頁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通過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計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編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后面,這樣的安排既能夠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于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應用設置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4、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 ……此處隱藏4632個字……展數學活動作好鋪墊,也為這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比一比。

          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讓學生討論交流這兩種記時法在表示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兩種記時方法哪種更簡便?生活中哪里要用到這些記時方法?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問學生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經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這一新課程理念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生動起來,師生之間的真誠互動凸現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才是學習的最佳樂園。老師貴在能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看電視節目的生活經驗進行整合,找到生活與知識的契合點,為學生創造與真實生活親密接觸的機會,并引導學生在生活問題中發現數學問題,嘗試用數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交流討論得出12時記時法(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并板書,揭示課題。接著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是在他們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當學生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我借助鐘面撥出8時、12時、20時,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時刻?說說這時都在干什么?告訴學生新的一天是從0開始的,我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設計意圖:適時結合鐘面,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

          2、探究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規律。

          ?。?)把24時記時法換成普通記時法。

          先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以提問的形式出現,16時是下午幾時?18:30呢?

          設疑:兩種記時法互換有何方法?學生討論后明確并板書:13時之后(包括13時)普通記時法+12=24時記時法。

          (2)把普通記時法換成24時記時法

          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指名學生回答,全班校對。

          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系的認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聯系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說一說。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志、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這里訓練點是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針。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里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設計意圖:這兩道題!通過動手、動嘴,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知識的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個性作業,提高課效。

          前面練習大多以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為了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設計了5分鐘的獨立作業。有3種形式:一是把12時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有3小題;二是把24時記時法轉化成12時記時法,也有3小題;三是貼近生活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有1小題。(注:作業紙附在后面。)

          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在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的同時,了解24時記時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先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接著安排了一道開放題,看鐘面讓學生大膽地說說這時老師可能在做什么。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大膽的說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逐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時間。

          (五)板書設計:

          24時記時法的認識

          普通記時法24時記時法

          上午8:108:10

          上午8:108:10

          下午2:0014:00

          下午4:0016:00

          下午4:4016:40

          晚上6:3018:30

          晚上7:0019:00

          13時之后(包括13時)

          普通記時法+12=24時記時法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即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力求簡潔明了,體現主要內容,便于學生掌握和梳理知識。

          五、說教學反思

          低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的認識了時、分、秒,并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積累相關的知識。在教學的同時,我發現學生對于普通的記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記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學生在學習時,剛開始還不太習慣、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數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聽音樂,猜是什么節目的片頭曲,然后拋出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么時候開始播放的,有的說是晚上7時,有的說是19時,然后讓學生看到底是什么時刻,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系,引出24時記時法。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記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置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記時法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一系列的問題:

          1、這兩種方法有何區別?

          2、這兩種方法相互間怎么轉換?

          3、兩種計時方法哪種更簡便?

          4、生活中哪里要用到這些記時方法?

          根據學生的發現老師適時的調整問題解答的順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狀態,把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綜上所述,整個案例體現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景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請多加指導!

          《數學說課稿小學范文匯總五篇.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曰批全过程免费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