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1教學目標:
1.結合豆豆測量身高這一現實情境使學生知道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深對小數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2.能夠根據要求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根據學習目標,結合課本內容,我制定了兩個學習任務:
1.探究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2.比較理解近似數1和1.0。
下面就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進行簡單的分析:
在激情導課環節,我先創設菜場買菜付錢情境,又結合課本的主題圖,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回憶整數的近似數方法,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在民主導學環節,任務一是讓學生探究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學生先自學,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學懂的知識。最后運用學會的方法解決問題。進行展示時,主要依靠小組,組間交流互動。讓學生總結出求近似數的方法。當學生還有表達不完整的時候,我再進行補充小結。在這里,我主要強調“精確”到某一位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即省略這一位后面的尾數。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求近似數的方法。關于近似數末尾的0為什么不能去掉,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了任務二比較理解。
. ≈1 ( )
. ≈1.0( )
1.思考有幾種填法。把能填的數寫在后面的括號里。
2.小組同學說一說近似數1和1.0的不同之處。
在學生展示交流完畢,我又出示了數軸圖,目的是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近似數1和1.0意義的不同,精確程度的不同,1.0比1更精確。由此得出“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在檢測導結環節我采用了課堂檢測單,檢測題圍繞學習目標,檢測學生對當堂知識的理解。第二題是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目的是再次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知識的發現者。
在進行小組交流時,由于一開始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顯得有點沉悶。可是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生逐漸的打開了思路,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不但自主探索到求近似數的方法,而且理解了為什么表示近似數時末尾的0不能去掉??梢哉f兩個任務的呈現都比較合理,有可操作性,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方向非常明確。任務二的呈現稍顯難度,但這也是這堂課的亮點。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為學生直觀的理解知識搭建了合理的平臺。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在鉆研教材方面下大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用教材,呈現合理的學習任務。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努力處處為學生著想,時時為學生服務,課課讓學生精彩!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2教師明確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與整數的近似數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數位數。要注意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這節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后面鞏固練習和課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后的日子里,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3《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教師們都已知道,而家長們卻不是很清楚,在輔導孩子學習時經常是脫離生活而紙上談兵。本節課的教學是專為我校家長開放日而設計的。要求學生能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進一步掌握四舍五入法,豐富所學知識。我的設計分如下幾個環節:⑴創設情景、揭示課題⑵復習鋪墊,促進遷移;(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獨立學習,掌握知識。⑸暢談收獲,體驗成功。
【片斷與反思】
【片斷一】
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師:昨天老師到銀行辦事,只見一位老爺爺和銀行工作人員在爭論著。原來老爺爺的利息單上寫著稅后利息:9.547元,銀行工作人員付給爺爺9.5元,爺爺覺得不合理,兩人發生了爭論。你能判一判:付多少利息錢給爺爺比較合理呢?
生一:我認為應該付給爺爺9元5角4分,因為人民幣的單位有只有元、角、分,第三位小數應該省略。
生二:我有不同意見。第三位小數是“7”,它比5大,如果直接省略不妥當,,應該向前一位進1,所以應該付給爺爺9元5角5分。
師:現在存在分歧了,你能談談你的處理意見嗎?
(學生交流片刻,一致認為應該付給爺爺9.55元)
生三(若有所思):我聽說人民幣還有比分更小的單位是厘。不過我沒見過幾厘錢。
師:你真是個見識多廣的孩子。確實,生活中有“厘”這個單位,1分=10厘。由于這個單位太小了,在實際生活中很少用到它。
生四:我發現在買東西的時候也沒有用到“分”了,都是幾元幾角了。
師:你確實很會觀察。現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了,“分”這個人民幣單位幾乎從生活中取消了。平時涉及到“分”時,一般都“四舍五入”到“幾角”了。
生五:那我覺得應該付給爺爺9元5角錢。
生六:我認為應該付給爺爺9元6角錢。
群生一:9元5角
群生二:9元6角(聲音越來越大,爭論得面紅脖粗)
師:好!爭吵總該有個說理依據。今天我們學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之后,你就會非常輕松地解決生活中這類現象了。(出示課題 ……此處隱藏10024個字……導學生從求整數的近似數遷移至小數,使學生的探索思維多角度、多層次展開,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2、新課程注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我認為在特定的課堂時空中,要讓沒有多少探索經驗和能力貯備的學生完全自主地“找”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也實在有些勉為其難。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適度地加以引導,做到了放得“開”,收得“攏”;放得適度,收得自然。
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同時有效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12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在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復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重點把握了三個教學重難點,即: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精確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數”這些要求的含義;表示近似數的時候,小數末尾的“0”必須保留,不能去掉;連續進位的問題。
1.從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系
在創設情境環節,結合教科書的主題圖,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鞏固環節,讓學生說出把4、85元精確到元、精確到角分別是多少錢,這樣把學習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知識還原與生活,應用與生活。
2.注重過程,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
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這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書自學的,在講完第一個小題0.984≈0.98后,我讓學生比較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就明確了求小數的近似數要把尾數部分舍去;在教學完0.984≈1.0后,讓學生討論“0”能不能舍去,使學生明確了“0”如果舍去了,小數部分沒有數字就沒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學0.984保留整數時,也讓學生充分討論了小數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雖然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與整數的近似數相似。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在求小數的近似數時卻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典型的就是他們忘了精確到哪一位,以為精確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還有些同學甚至“連環進位”,讓他保留兩位小數,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數都往前進一了。這不僅說明這些同學基礎差,還說明了反饋練習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反饋,我們就不知道每個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也就不能幫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學,提升有巨大潛力的學生了。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13《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節課教學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求整數的近似數基礎上進行教學上,這兩個內容都是讓學生根據四舍五入法去求數的近似數,但是不同點就是近似的部位不同,針對這個情況,在教學這節課時,以求整數的近似數進行導入,讓學生說一說近似的依據——也就是四舍五入法,從而引入小數近似數的教學。這節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不好,尤其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尚有所欠缺,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應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自己表達的機會,同時在“冷場”的時候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一部分內容的練習題目要求很多樣,如同是保留一位小數,可以說是保留一位小數,也可以說是精確到十分位,或者是省略十分位后的數等等,針對這一情況,讓學生在練習時多讀題,并逐一進行分析,如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的數都是要求保留幾位小數,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14學生對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掌握較好,基本能夠根據題目要求求出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然而對于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就不樂觀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以前學生學過把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而今天所學的是把一個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這就增加了難度,學生不知小數點后面的小數部分該如何處理。
2、前面剛學過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學生往往把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和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相混淆,錯把改寫當成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針對以上情況,解決辦法:一方面給學生講清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和把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寫是移動小數點,其實前者也是移動小數點,只不過運用了我們后面所學的小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點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講清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和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單位的數有什么區別:求近似數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數,所以求的是一個數的近似數;而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或八位,加一個單位就可以,沒有大小的改變數的大??;
3、多講多練,在不斷的重復練習過程中,讓學生自悟。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15教學從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系。在引入環節,在菜市場買菜時,總價是8.53元,而售貨員只收8元5角錢,這就是在求8.53這個小數的近似數。在創設情境環節,也結合生活實際,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系。這樣很自然地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鞏固環節,再出題讓學生說出把7.85元精確到元、精確到角分別是多少錢,這樣把學習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知識還原與生活,應用與生活。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這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書自學的,在講完第一個小題0.664≈0.66后,我讓學生比較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就明確了求小數的近似數要把尾數部分舍去;在教學完0.974≈1.0后,讓學生討論“0”能不能舍去,使學生明確了“0”如果舍去了,小數部分沒有數字就沒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學0.984保留整數時,也讓學生充分討論了小數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