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十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跳水》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跳水》教案 篇1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為了取回被奪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桿的頂端,正面臨著生命的危險。這是怎么回事呢?結果會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一塊來學習這個故事———《跳水》
二、交流預習,以學定教
1、課前同學們已經讀了這個故事,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樣引起的?
2、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想進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問題,以學定教。視學生問題的多少決定是否需要小組交流。﹚
三、自主學習,讀書感悟
1、剛才,同學們已經說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樂引起的,課文的第幾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那事情發生的經過怎樣?下面請同學繼續讀課文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試一試從這些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顧生命危險爬到了桅桿的頂端?此時處境怎樣?你是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試一試,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嗎?
3、如果當時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這樣危險的情景,你會怎樣做呢?面對這樣危險的情景,那船長----孩子的父親是怎樣做得呢?自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看一看船長是怎樣做得?剛才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船長為什么用槍逼著孩子跳入水中?請同學們再把這幾個自然段讀一讀,想一想:船長當時會怎樣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這樣說:船長當時會這樣想或船長還可能這樣想…﹚
4、感情朗讀:這是一位機智、勇敢、果斷的船長。你能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嗎?
5、說到這里,老師不由得想起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一個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時,繩索突然斷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父母同時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在繩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間,發生了什么事?父母雙雙用手把孩子舉了起來,孩子幸存活了下來,而她的父母卻永遠離開了她。
6、小結:
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你們內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當孩子在最危險的時候,父母都會想方設法救他們,能夠使本無希望的事情發生轉機,出現奇跡。
四、全文回顧
加深認識請同學們再來讀一讀全文,想一想,《跳水》這個故事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五、總結拓展
同學們,孩子得救了。那孩子被救上來以后,船長、水手、孩子都會說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說一說,也可以分小組演一演。
《跳水》教案 篇2學生視角
本篇課文講述的故事緊張、驚險,學生定會被精彩的故事情節所吸引。
難點
學生對“甲板”“桅桿”等船上:的設施知之較少,理解上有—定的難度。
教師思考
這是一篇傳統的講讀課文。描寫精彩生動、引人人勝;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果斷行動。教學時應注意抓住課文中人與猴子聯系的變化和發展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引導學生認真體會、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同時以課文中的故事為載體,進行方法論的教育和語言的積累與訓練。
重點
理解事情的發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聯系而產生、發展、變化的。
設計特色
以研讀為主,探究式學習;
信息資料
1.有關帆船結構的圖片或其他資料。
2.師生搜集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介紹及其他作品資料。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2.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聯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聯想,導入新課
師板書課題,問:文章題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陸地或別的物體,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下面我們就學習這篇由列夫·托爾斯泰所著的文章。
(訓練學生的聯想、想象、推斷能力;交待作家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發閱讀的興趣。)
二、提出研究課題
1.自讀課文,自定研究課題。
如:危急時刻,船長為什么要那樣做?……
2。小組交流,充實課題。
3。全班匯報,教師點撥,篩選出幾個有價值的課題。
(在確定課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教師提供幾種研究的形式供學生選擇,也可讓學生自定研究形式。
2.組織學生分組研究,教師巡回指導,參與學生研究。
3.組織全班交流:
4.引導學生進行自評
(初步體驗探究式學習的全過程+感受探究式學習的樂趣。并始終關注評價機制,搞好調控。)
四、研究朗讀課文
1.引導學生研究如何才能讀好課文。
2.引導分析重點句。
3.組織學生分組朗讀。
(通過自主朗讀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2.通過擴展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流程
一、課內擴展,充實語文小課堂
1.談談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樣做的,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樣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這件事的記者,你會問誰什么問題?
3.當孩子被救上來以后,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樣說?
船長:————————————————————
水手:————————————————————
孩子:————————————————————
4.請把這個故事寫成一篇簡短的新聞報道。
5.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學交流。
(利用課文的空白、角色的特點引導學生養成體驗角色、換位思考的習慣,對于改變學生的自我中心主義,形成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養成不斷學習的習慣及培養創造性思維 ……此處隱藏9102個字……形象的情境,創設交流、想象問題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學生潛意識創造力得以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跳水》教案 篇9重點語段:
“有一艘輪船環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來?!保ā短返谝还潱?/p>
教學設計:
1.這艘輪船返航時,海面上呈現怎樣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閑情逸致拿猴子“取樂”呢?“取樂”導致猴子怎么樣?
3.從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會換詞嗎?
5.請找一句話概括這節大意。
6.填空:因為《跳水》在簡潔的開頭中,特意點明故事發生的環境是____,所以水手們____,導致猴子____。這一節交代了環境與____及____之間的聯系。
訓練目的:
要求學生理解導致故事的發生是海上環境“風平浪靜”,引導他們透過開頭這個窗口,去尋覓與故事發展變化的聯系,以達到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留下較為深刻印象的訓練目的。
《跳水》教案 篇10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作者按事物的發展順序展示給讀者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文中人物各有特點,語言運用熟練,人物刻畫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訓練重點以外,還應讓學生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二、指導思想
1.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使學生自始至終能自己讀書、自己感悟、自己發現、自己獲得。
2.教師為主導。教師帶領學生讀得更深,體會得更細,悟到得更多,發現得更快,最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得通過讀或寫表現出來。
3.語文本體觀。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二者不可偏廢,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積累的基礎上,能熟練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同時在精神與情感上獲得滿足。
三、總體安排
第一課時,在感知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確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跳出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組織及運用語言材料的精妙之處,從而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與體會。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1.弄清課文主要內容,弄清事物之間的聯系。
2.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明確學習目的。我們這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了什么?為什么寫?
3.看音像資料,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看完后提問:本文主要寫了什么?
4.自由讀課文,弄清事物間的聯系。把描寫事物之間聯系的句子畫出來,認真讀一讀。學生自由讀,教師了解學習情況。
5.交流匯報。
①這些事物之間發生了哪些聯系?指名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②畫出了哪些語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畫出的句子讀出來。
6.畫圖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這些事物間的聯系,下面我們用一幅圖把這些聯系表示出來,看誰做得與眾不同。
②大家畫完了,誰認為自己畫得好就到黑板上來畫給同學們看。指名到黑板上畫。其他同學相互交流,把自己畫的講給四人小組的其他人聽。學生在黑板上畫完后,講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評價。
7.自由默讀,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8.匯報交流。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討論。
9.小結。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1.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用標點的獨特之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跳水》一課,上節課我們弄清楚了兩個問題。這節課呢?我們還要弄清楚兩個問題:①怎樣寫的?②寫得怎樣?(板書)
(二)弄清作者是怎樣寫的。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事物之間的聯系寫清楚的?
讀后指名回答。(事情發展的順序)
在這一課中,事情的發展順序是怎樣的?
(起因:風平浪靜,水手逗猴子。經過: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上。結果: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體會寫得怎樣。
1.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句子、自然段或標點符號。用鉛筆畫下來,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匯報交流,指導朗讀。
誰把自己畫的講給大家。教師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機會,一次只能講一個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認為最好的地方說出來。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適時出示課件中的句子,指導全班同學朗讀。如果讀不了,可以尋求幫助。你認為誰能幫你讀好,就請誰。
①關于孩子的一段的讀,要突出當時的緊張氣氛及危急情況,主要從“情感”入手指導朗讀。提示:現在就是你站在那個高高的桅桿的橫木的一頭,搖搖欲墜。
②關于船長的一段的讀,除了提醒感嘆號的語氣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親近的人站在那個橫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對他說,你希望他快點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關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讀,要突出水手的心情。這個不愿看到的結局與水手有關,因此他們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來,所以應該這樣讀。
可在指導學生自由朗讀后,指名讓學生讀。
(四)課外練習。
孩子得救了,那只調皮的猴子還在桅桿的頂端,它會有怎樣的結局呢?出示課件,課下請大家以《猴子的結局》為題給《跳水》寫續集。
【評析】
1.教學思路清晰。
從教學設計來看,兩課時的重點非常明確。第一課時,重內容的理解;第二課時,重語言形式的感知。能帶領學生在語文教材中走一個來回。第一課時,改變了以往講深講透的做法。對文章的理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課時,重點轉移,使學生能跳出教材的內容,使教材真正成為一個例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知語言形式,為“寫”做好鋪墊。
2.學生主體性突出。
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第一課時中,讓學生找聯系、說聯系、畫聯系;第二課時中讓學生畫語句、讀語句、評文章。即緊扣教材的重點,又敢于讓學生去讀、去說、去評。反映出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在此過程中,加強了指導,如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去讀。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得以充分發揮。
3.重視讀、重感悟、重體驗。
教師重視了讀。第一課時中的感知讀、理解讀,第二課時中的體會讀、感情讀。整個教學過程 讀的分量很重。讀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在讀的基礎上,教師不是進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去感悟。學生是主動的參與者,又是體驗者。學生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體驗。應該說,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認知與情感是和諧統一的。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