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9加幾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9加幾說課稿1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本課的重點是初步掌握“湊十法”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難點為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教具準備為PPT課件、自制卡片和答題卡。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并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學生喜歡的朋友小猴聰聰招待大家吃桃子為引入點,并幫助聰聰算清蘿卜的數量,將數學知識融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點數法和接數法已經運用的很熟練,要使學生習慣運用“湊十法”,光靠一節課的學習是不能達成的,要給孩子適應的時間。
通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一下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激發興趣,復習導入
本環節我以兩組練習題導入,第一題復習了數的分成,為下一步學習“見9想1”做鋪墊。第二題口算練習,目的在于對10加幾就等于十幾進行強化,使學生感知湊“十”可以使計算變的敏捷,為后續學習湊十法奠定知識基礎。
第二個環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是學生獲取新知的過程,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第一步利用直觀的桃子圖,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計算方法,學生的經驗是點數法和接數法,我適時介入學生的討論中引導學生發現湊“十”法更方便計算。在學生提出湊“十”的方法之后借助動畫,使學生清楚的看出湊“十”的過程,從而初步感知湊“十”法。
接下來在講練結合中掌握湊“十”法,提出新的研究問題,聰聰家的菜園里收獲了兩種蘿卜,請同學們去幫助他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激趣引導學生用新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再一次體驗湊“十”法的計算過程,并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后,馬上轉入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內化計算方法
本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小練習,第一個練習通過學生說思考過程,說算法,一年級學生語言表達也許并不清楚,作為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及時表揚和肯定,引導學生會說,初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個練習運用了課本89頁做一做第2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讓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從而內化了計算方法。
第三個練習是學生們喜歡的游戲《找朋友》,進一步鞏固湊“十”法。坐了這么久,學生需要全方位的放松,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主動學習,在游戲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體驗數學帶來的快樂。學生很可能不會全部去選擇湊“十”法,但是要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感受比較出湊“十”法的便捷。
最后一個環節:回顧總結,完善新知
這一環節,我以“讓學生談談這節課你收獲到了什么”為主體,讓學生思考,發言,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以見“9想1湊成十”的口訣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的算法。在評價中,采用目標多元化的方式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學習數學有更大的興趣。
以上是我對“9加幾”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9加幾說課稿2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的內容。它包括課本96-98頁的例1、例2以及課后的“做一做”。
一、說教材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后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指定了以下學習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題目;同時,學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打打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湊十法”,因此,我確定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事物時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夠初步的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品總的來說還很低,思維過程往往只依靠具體的表象,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更高效的完成本節課預設的各項學習目標,我在教法和學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參與與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操作,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旋律,結合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討論、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世間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法方面: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再加上他們入學的時間并不長,對于充滿約束的課堂容易產 ……此處隱藏3882個字……種是從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課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這里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數,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3)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后,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游戲,將9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發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從而引出課題9加幾,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讓學生計算出9加幾的算式后,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課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我安排了兩個練習。第一個練習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色彩鮮艷的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課件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個練習是根據圖意填寫算式。這道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先讓學生弄清楚畫中的內容,再讓同桌互相討論提出問題??梢宰约哼x擇計算出蜜蜂的只數或鮮花的朵數。在計算鮮花的朵數時,學生可能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給予肯定;在計算蜜蜂的只數時,學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顏色分類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學生計算正確的同時,也要表揚他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5)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學會了什么?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進行評價時,我會采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以上是我對9加幾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9加幾說課稿5一、說教材
我的說課內容是“9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并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4、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靶∨笥褌儯脑路菔俏倚5捏w育節,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臺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小明問:“還有多少盒?”這樣,直接引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二個環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三個步驟來完成。
5、討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贊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在交流過程當中,學生探討出的方法有很多種,思維比較凌亂。
(1)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
(2)先數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先拿一盒放進箱子里,補足十,再想“10+3=13”
教師引導學生將第四種方法的思維過程用下圖表示出來,想:9加1得10,10加3得13。6、解決“踢毽的和跳遠得各有多少人?”
A、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出問題。
B讓學生在畫面中收集數據。
C、學生獨立列式,并讓學生將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
7、分利用教材資源,嘗試提出新問題。
A、收集信息及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畫面:運動場上除了踢毽和跳遠之外,還有哪些比賽項目?參加這些項目比賽的各有多少人?
B、小組交流,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問:你還能提出哪些加法計算的問題?
小組討論后發表意見。
C、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并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