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浮力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力說課稿1一、 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運動”的第二節,是在學習力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力和運動”的初步知識,同時也是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后的進一步提高與拓展。
本節教材特點是:
首先,是從抽象的“慣性”概念建立入手,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繹,得出慣性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幾個有趣的實驗和生活中慣性事例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無論是運動的物體或靜止的物體都具有慣性,同時學會應用慣性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這既能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慣性現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慣性現象的興趣,培養其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
其次,特別安排了慣性現象的危害。這部分內容主要聯系了跟人們生活聯系密切的交通事故問題,還介紹了汽車安全帶的作用,注意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這樣的編排突出了《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突出了物理與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聯系,注意在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著重“STS”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對本節的學習,既提高了對物理問題的認知水平,又讓學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節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對于學生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理解力和物體運動狀態變化之間的關系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為后面“二力平衡條件”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
本節需要達成“三個方面目標”:
l 知識與技能目標:即使學生知道什么是物體的慣性,且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性質。
l 過程與方法目標:即知道慣性現象,會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慣性現象;會利用特定的思維程序解釋生活中慣性現象。
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驗激發學生探究慣性現象的興趣,積極參與慣性現象的討論,并對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關注。
重點是:對慣性的理解。因為學生常常把慣性跟受力情況、運動情況相聯系,對理解慣性產生了一定的思維障礙,教學中要強調“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跟物體受力與否、運動與否以及怎樣運動都無關。
難點是: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因為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知識的單向傳授和接受式學習,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較為欠缺,同時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機會相對貧乏,導致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薄弱,因此,本節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精心教給學生分析和解釋“慣性”現象有關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多列舉和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
初中物理說課稿-(浮力),標簽: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初中物理說課視頻,
三、學情分析:
本節執教的對象是初二(2)班。該班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參次不齊,客觀上該班學生學習能力“分化”現象較為明顯,既有學習能力強,思維反映快的學生,約20%,又物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約30%??傮w而言,該班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較高,能感覺物理有趣,有學習物理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慣性現象又比較抽象,若一味采用簡單的講授和單向灌輸,本課的達標會有一定的難度,也不利于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上,本節課應當有所調整,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切入口,逐步展開教學。
四、教法選擇
本課的課堂教學策略是:采用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并實施“課內分層遞進,分類指導”。
教學方法是:將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演示實驗相結合,討論和說理相結合的方法。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我打算下發“導學提綱”,讓學生課前預習本節,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慣性,慣性有何特點;同時布置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一些與交通事故有關的報道和圖片資料。
教學模式采?。骸皩嶒灐w驗——應用”課堂教學模式。
五、教學程序與過程:
1、復習牛頓第一定律,補償基礎知識
本節“慣性”概念是從牛頓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繹得出的,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熟悉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慣性觀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課的開始,就設計和安排了與 “牛頓第一定律”有關的幾個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鞏固牛頓第一定律知識。
2、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所學新課
利用電腦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東旋轉的動畫,告訴學生地球自轉的速度為360m/s,這個速度非常大,緊接著提出一個設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誕老人能否迅速跳離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轉過一段很大的距離,等圣誕老人落回地面,就不會留在原處,這樣圣誕老人通過不斷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嗎?
讓學生充分討論上述情況是否可行?能否解釋原因?
接著再演示一個實驗:
先將一個雞蛋放在一塊硬紙板上,緩慢的拉動硬紙板,會發現雞蛋與紙板共同運動;再將硬紙板放在一個空茶杯上,把一個雞蛋放在硬紙板上,試問學生:若用手將硬紙板用力彈飛出去,雞蛋與硬紙板一同飛離茶杯呢,還是留在原處后落在杯中?操作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的結果產生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從而引入本課的課題。
3、建立慣性概念,體會慣性內涵
引導學生回顧牛頓第一定律,由牛頓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物理學上,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由于“慣性”概念是由牛頓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學生此時對慣性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和辨析兩個問題: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還是一種力;物體的慣性跟物體是靜止或還是運動是否有關?
重視“慣性”概念內涵的挖掘,讓學生分組討論,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逐步揭示出: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無論物體是運動或靜止,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為了強化學生對慣性概念的正確理解,在充分揭示和歸納“慣性”的內涵以后,安排一道對選擇題和一道簡答題反饋練習,以此來強化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此時注意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努力引導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發表看法,從他們的回答中反饋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慣性的概念。
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不受力時有慣性,受力時就沒有慣性
B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沒有慣性
C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D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此處隱藏31670個字……天的教學內容,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看到浮力是一種向上的力,有辦法測量嗎?”隨著問題的提出,把學生自然而然的帶入第二個環節。
2、討論測量方法
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出了多種方法。
(1)引導學生從科學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對他們提出的多種方法進行評價、篩選。
(2)如果學生沒有找到科學、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幾種實驗材料讓學生設計出測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紡椈蓽y力計只能測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塊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進行轉換,最好能借助一個儀器朝上拉——小滑輪。〗
課本中介紹的實驗裝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夠強,實驗失敗率較高。在多次實踐后,我對教具進行了改進。準備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鉤,在上面裝上小滑輪。利用一根線穿過小滑輪,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塊,一端掛在彈簧測力計的鉤上,就可以測量拉力了。
(3)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組裝一遍實驗材料,講清實驗過程中如何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拉力。
提問“應用了什么道理?”(改變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怎樣測量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對測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礎,但測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難。這樣挑戰性的操作,需要學生動一定的腦筋,也需要教師的扶持與引導。因此我采取在提出問題以后,啟發學生在科學性上找出解決問題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決實驗設計這個教學難點?!?/p>
接下面來說第三個環節,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的排開水量、浮力大小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有什么特點,和記錄單上的項目有什么聯系?”
〖設計意圖:教材中測量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我發現學生難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體積,因此課前在泡沫塑料塊上做好標記,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實驗的目的性和準確性?!?/p>
(2)修改記錄表格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
泡沫塑料塊自重: 牛頓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三分之一浸入水中
三分之二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開的水量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排開的水越多, 越大。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清楚地分析、對比數據,我對教材中的表格進行了改進,使學生能通過數據得出:排開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關系?!?/p>
(3)提問“在測量力的同時,當我們把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水面上升)
接著問“水面上升與浮力有什么關系?”
師生討論需要提前測量:①泡沫塑料塊未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②未放入泡沫塑料塊時,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觀察刻度時,視線應與水面持平)
〖明確實驗目的:①測量力的大?。ɡΓ?。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塊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
(4)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進行討論,并且請學生演示規范的測量方法。
a.水平記錄水位線。
b.線不要與物體蹭。
c.測力計鉤和環不能相蹭。
〖設計意圖: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便于學生能科學有效地完成實驗,提高動手做實驗的水平?!?/p>
(5)學生根據討論好的方法分別測量三種狀況,并且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教師巡回指導,并幫助出現困難的小組。
(6)收集數據,比較排開的水量,解釋浮力大小產生的原因。
“從上面數據中,你們知道了什么?還發現了什么?”通過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板書: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p>
(7)分析數據,討論浮力的計算方法。
接著,組織學生討論:“彈簧測力計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
還有?(重力)
〖設計意圖: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間的關系?!?/p>
活動二: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全部浸入水中時的排開水量、浮力大小
通過前面的活動,學生已經發現同一個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全部把它們浸入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相同嗎?有了先前活動的鋪墊,這個問題的推測與實驗解釋是沒有難度的。所以,我先出示三個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讓學生推測它們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個大、哪個?。繉W生通過推測引起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得到數據經過分析得出結論:大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開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開的水量也最?。徽f明不同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排開的水量有關。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小泡沫塑料塊
中泡沫塑料塊
大泡沫塑料塊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開的水量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排開的水越多, 越大。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與前面的活動是一種有機的整體,體現了思維遞進。測量的方法與前面相同,學生根據前面活動所獲得的結果,可以推斷大小不同的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樣。因此可以讓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p>
2、比較排開的水量,解釋浮力大小產生的原因
(1)學生將測量記錄的數據填入表格,對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規律??偨Y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與浸入水中的體積大小與浮力的關系。
(2)引導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排開的水量)有怎樣的關系?
A、泡沫塑料塊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數據、分析數據,從數據中得出有用的結論,完善學生的科學概念。〗
最后是第四個環節,聯系生活,拓展應用
提出問題:“一個人游泳時,仰泳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大,還是他潛水時受到的浮力大?”
“30萬噸的油輪與小貨船相比,哪個載重多?哪個浮力大?”
〖設計意圖: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深入理解將本課學習內容與生活實踐相聯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p>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