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匯總9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一、說課提綱:
1.說教材
2.說教學目標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4.說教法和學法
5.說教學過程
6.說板書設計
7.說作業設計。
二、說教材:
《天凈沙·秋》是六年級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中的一首元曲。《天凈沙·秋》通過寫景,抒發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兩句,作者營造了一個秋天黃昏孤寂清冷之境。緊接著用“飛鴻”打破沉寂,使得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最后三句,由遠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秋的畫卷,一切令人賞心悅目,凄涼冷清孤寂之感一掃而光。
三、說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礎知識,通過《天凈沙·秋》的學習來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學會借助注釋、圖畫,準確了解《天凈沙·秋》的內容,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3.拓展閱讀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與白樸的《天凈沙·秋》進行比較閱讀。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反復朗讀、品詞析句,學會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品味曲中所創設的意境。
2.教學難點:通過總結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來比較兩首元曲的區別以及提高鑒賞古典詩文的能力。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朗讀法,講授法;學法:討論法朗讀法
在朗讀中領會元曲的音樂美,在講授中體會意境與畫面相融合的古典詩詞的魅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導入:我們學過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背一背。
2.出示《天凈沙·秋》,初次認識作者和元曲的特殊形式。
(1)作者介紹(出示白樸生平介紹):白樸,元代山西人,長大后生活在山東。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2)(出示課件)認識元曲及簡單分類:我國古代繼唐詩、宋詞之后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學體裁??煞譃閯∏蜕⑶?,其中散曲又分為“小令”和“套數”?!短靸羯场で铩窞樯⑶械摹靶×睢?。
(二)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感受詩歌.
1.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感受曲中節奏和音韻美;
2.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注意指導學生認真傾聽,感受朗讀技巧;
3.師范讀,指導學生朗讀和劃分節奏;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4.學生齊讀。(目的是培養語感,讓學生熟悉內容)
(三)指導學生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句大意,并會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小學注重積累,簡單說出每句大意即可)
(四)再讀,體會詩歌意境,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1.引導發現:詩中寫了哪幾組景物?分別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詩中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認識“對比”手法)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詩中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試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詩句予以說明;并說說作者采用的表情達意的手法。(認識“以景見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手法。)
3.結合詩歌寫作背景和詩中景物,體會作者的情感。
(五)課外延伸:
1.了解元曲之祖馬致遠及元曲四大家。
2.出示《天凈沙·秋思》對比學習,加深學生對元曲這一文學體裁的印象,也增加學生古詩詞閱讀積累。
六、說板書設計: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蕭瑟)
對比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絢麗)
七、說作業設計:
運用今天學習的古詩方法,去讀讀以下詩歌,感受曲中所表現出的情感。(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在不斷的積累)
1.《小學生必備古詩詞93首》
散曲《朝天門喇叭》(明 王磐)
2.《初中生必備古詩文66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
說課稿 篇2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荀子的經典散文《勸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及教學設想。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勸學》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基礎模塊)語文上冊第六單元里的課文。這個單元是文言文單元。
《勸學》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論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是一篇論述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和學習的態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觀點對現代人、特別是對我們中職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比如學習要積累、學習要持之以恒、學習要用心、專一等觀點,都是我們中職生特別需要借鑒的東西。雖然這篇課文在第23課,但是我感覺完全可以把這篇課文放在開學之初來講,為的是讓同學們在進入職教中心的一開始便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態度和強大的學習信心。
二、說教學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能夠疏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意義用法,并注重在實踐中舉一反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文特點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三)德育目標:
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形成謙虛好學的風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這篇文章氣象清新,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全文短短290字,卻能表達出三層意思七個方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根據課文特征以及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點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擴大、引申、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 ……此處隱藏7470個字……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描寫告訴了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做事情要從自身特點出發,不能盲目學樣。
我認為,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應該以讀為主,使學生多讀,常思,勤寫。在讀中感悟情感;在思中學會質疑;在寫中夯實基礎。在設計本課時,由于本課對話較多,所以我側重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有實效,我根據本課重難點設計了幾個前置性作業,既包括基礎知識的字詞訓練,也有句式轉換和讀文思考,用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梯度,有層次的循序漸進,一方面力求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由淺入深的解決問題,體驗到合作成功的喜悅,對小組合作學習產生興趣,進而喜歡,最終能積極主動的投入其中。我想,喜歡才能投入,投入才會引發思維碰撞,進而才能有所突破,創新。這也是我預設的生本教育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最終目標。
再簡單說幾句教學構想。因為這篇課文不算新,所以我本人自覺能力有限,很難突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但我想,能面面俱到的課未必就是一節成功的好課,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側重于對學生基礎知識,如字、詞、句的訓練和朗讀指導,以及情感熏陶,希望上完課后,各位領導和老師能結合這三方面提出寶貴的意見,與我共同探討我應該如何改進才能使我的課堂教室更有實效!
說課稿 篇8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讀文言文,最當令學生明白同一個字而意義有古今之別,次則須令熟習常用之文言虛詞,熟習常用之文言句式。此數者皆于讀課文時訓練之。訓練得好,學生讀課本以外之文言自能大體通曉。”我想這也是我設定本文教學的基本思想。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學習起來不難,所以我精心設計了朗讀這一環節來疏通文章。通過試讀、齊讀、聽讀、分角色朗讀、現代漢語演繹等方式,不但可以令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更能平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趣。
通過整理文言文現象這一個環節,可以使學生對本文出現的文言知識有一個了然,更可以使得我們農村學校的孩子特別是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也能充分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知識。
而課堂問題探討是我設置的第三個重要環節。這里有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對人物思想和個性的把握,更有兩篇短文中人物自身思想和個性的變化比較。這樣的比較穿插了縱向和橫向的對照,讓學生不但對單個的人物性格有了解,更對兩個人物之間關系有深刻的理解。
第四環節我安排學生課外文言文延伸閱讀?!肚f子送葬》一文既是對文言文知識的訓練,又是對莊子和惠子兩個大師風采的再次溫習?;葑铀篮?,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文章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比喻他和死者(惠子)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自此莊子的智辯、重欣賞、對外界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的個性形象,惠子的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態度,重知識的探討的個性形象清晰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所以說課外延伸閱讀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結構上對本課教學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葉圣陶先生的話非常通俗易懂,對我們從事文言文教學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只要我們按照葉老的話不斷學、不斷教,那么學生的文言素養一定會得到滋潤并不斷提升。我想,以上就是我執教《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后的收獲吧。
說課稿 篇9《平均數》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八冊第一單元“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的內容。現在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和目標確定
教材在“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后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平均數是統計知識中的一個信息數,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復雜的統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估算能力、統計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為未來公民必備的常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2、能結合簡單的統計表,解決一些與平均數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采用嘗試教學法為主。激勵、演示、遷移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采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采用淡話導入,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說發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系緊密,于是設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系的數學知識,它是什么呢?老師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現這個秘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節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將30個圓片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數字6。學生充分活動后,小組匯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問學生為什么小明記住的數字個數不是最多9個,也不是最少的4個。到底數字幾比較合理呢?學生得出結論后,最好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匯報并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后,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就求小明記住數字的個數,我們可以叫它什么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本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著眼發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節:應用擴展(分四個層次進行)
1、列舉實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過平均數?學生談完,教師出示一組平均數的資料。此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系。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為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于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偽: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教育。再結合第1題,唐山開展大課間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