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家》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可愛的家》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教材: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剛剛獻給大家的是一首耳熟能詳的經典薩克斯獨奏曲《回家》,而這就是我今天說課的湘教版音樂教材第八冊第六課《可愛的家》中的聽賞曲。
說理念:
我們常師附小是藝術特色學校,數年來一直堅持將薩克斯等管樂器引進音樂課堂,取得了良好成效。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審美意識和綜合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說教學目標:
我為這堂課確立了三個目標:一是學生能了解齊奏與合奏的區別;二是能有感情的演奏《可愛的家》,并能完成二部合奏;三是能從深情的演奏中感受家的溫暖,教育孩子們珍惜幸福生活、關愛家人。
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樂曲演奏
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樂曲合奏
說教法:
主要采取示范演奏、個別輔導、師生合作、創設情景等方法
說學法:
學生主要采取比較分析、兩人對練、合作表演等方法
說教學過程:
為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遵循器樂教學的一般規律,我把這堂課設計為五個環節:
首先是欣賞導入,讓學生欣賞《回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薩克斯的興趣、感受薩克斯的獨特魅力和家的溫馨。
第二個環節是基本練習。帶領學生進行呼吸、長音、吐音、半音階及和聲練習,其中要重點做好半音階與和聲練習。
半音階要均勻、連貫、流暢(示范半音階)。和聲練習對于后面合奏教學與旋律創編至關重要,通過出示和聲音程樂譜將學生分組進行三度和聲音程練習,既讓學生體驗和聲的美感,激發合奏的熱情,又讓學生觀察和聲音程的特點,了解和聲音程的概念。
最后采用《可愛的家》中的一句旋律進行和聲進行練習,為后面的樂曲合奏打下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樂曲演奏:首先我用薩克斯示范演奏《可愛的家》,同時讓學生自由上臺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進行情景表演,營造家的氛圍,感受家的溫馨,引導學生熱愛家、贊美家,為讓學生有感情的演奏樂曲進行情感積累。這個環節是本堂課的重點,因為面對的是具有一定演奏基礎的學生,所以我首先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觀察分析樂譜,找拍號、調號及相關知識點并視奏樂曲。
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大部分同學能較快的初步完成樂譜,但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演奏沒有句逗感,呼吸(斷句)不合理;
2、發音不夠圓滑、棱角多。
3、缺乏歌唱性,演奏平淡,沒有表情等(同時用樂器演示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句逗問題就在于學生隨便換氣,將樂句分解得支離破碎(演示),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帶領學生集中分析樂譜,指導學生找到正確氣口用筆標示并練習(示范正確的注意句逗的演奏)。對于發音的問題我采用比喻的方法進行講解,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發音概念。家是溫馨的,而不能演奏得像臺階那樣棱角、生硬(演示),而應該演奏得細膩、圓滑(演示)。演奏缺乏歌唱、表情的問題主要通過讓學生模仿老師的演奏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通過讓學生聽辨、觀察、比較、練習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奏。另外還采取個別輔導、兩人對練、小組合練、師生合作等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解決,學生能較好的演奏全曲,最后帶領學生齊奏樂曲,為進一步學習合奏做好準備。
合奏是本課的第四個環節,也是教學難點。
我首先請兩位學生齊奏《可愛的家》的主旋律,老師演奏二部和聲,讓學生用心去聽去感受。接著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演奏兩個不同的聲部。由于前面解決了呼吸、斷句、情感等問題,學生們也很快能初步完成各聲部樂譜,但這個環節難就難在如何讓兩個聲部整齊、和諧、統一的演奏。
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讓學生“聽”:強調演奏時不僅要奏更要聽,只有細心聆聽別人的演奏,聲部間才能較好的協作;二是要“看”:看老師的指揮和提示。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首先進行師生合作演奏,即我帶領第二聲部的同學與第一聲部合奏,找到正確的節奏,并輔助以手勢演示、評獎激勵(等方法。通過多種練習,學生能夠較好的完成該曲的合奏,于是師生合奏全曲,而且老師特意演奏第三聲部,進一步表現和聲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和聲之美,體會齊奏與合奏的區別。
第五個環節是拓展延伸。我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改編、創編第二聲部樂譜并演奏,讓學生在賞識與成功的體驗中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激發他們學習音樂、創造音樂的無限熱情!也許,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就將從這里誕生。
最后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練習《可愛的家》,并演奏給自己的家人聽。
貝多芬說:當我坐在那架破舊的古鋼琴上的時候,全世界最幸福的國王我也不羨慕!就讓我們帶領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可愛的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學唱歌曲。是十九世紀英國作曲家享利羅里比肖普與美國詩人劇作家佩恩合作,為歌劇《克拉麗——米蘭姑娘》也譯作《甜密的家》的主題歌。歌曲以“家庭”為主線,以其親切、溫暖的格調、抒情純樸的音樂語匯,使人們從音樂中感受到家庭生活中和諧溫馨,其樂融融的'情景。
歌曲為bE大調,一段體結構。除第五樂句外,每一樂句的開頭均為弱起小節。第一、二樂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四樂句也基本相同,第六句是第四樂句的完全重復。歌曲悠揚流暢,略帶傷感,表達了作者對家的懷念,對寧靜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能力目標
準確演唱歌曲的弱起節奏和附點節奏。
2、情感目標
從音樂中尋找意境用心聆聽。用情演唱歌曲《可愛的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啟發學生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家庭。以自己的愛回報父母的愛。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我把重點定為:通過歌曲的聆聽學唱,把聽覺感受,體驗轉化為自我表現——講講自己“可愛的家”,發自內心地深情歌唱《可愛的家》。難點:準確地演唱歌曲《可愛的愛》的弱起節奏和附點節奏。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表現是實現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中年級學生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在教學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歌唱教學法、談話法”。演唱歌曲是中小學生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在教學中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
三、說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采用:聽、看、想、讀、畫、說、演等方法來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對課堂的每一環節作了精心的設計,制作了相應課件。通過課件讓學生直觀體驗音樂情緒。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
1、激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畫故事嗎?今天老師就給你們講個故事,在講故事前我們來聽一首歌。
“興趣是的老師”我覺得動畫故事比較形象生動,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審美情趣。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所以一開始我就利用課件播放《星仔走天涯》的主題歌。
2、簡單介紹《星仔走天涯》的故事。
通過說故事、聽音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了家的溫馨和家人的重要。
3、提問題:星仔他要到哪兒去?去干什么?
提這些問題是為學生理解星仔不畏艱難遠走天涯尋找他的爸爸,是為了愛、為了家。
4、談話引入新課
“有家真好!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撐和堅實的墻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頂,可遮風避雨,抵擋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戶,以便房子里的新鮮空氣流通,家,是一首輕音樂,讓人心曠神怡。”
通過談話,引入“家”的主題。
第二個環節新歌教學
1、感受音樂。
家是那么的溫馨,現在就讓我們來聽一首描寫家的歌曲,聽的時候請大家隨著音樂旋律擺動身體。
播放《可愛的家》,讓學生聆聽感受。在聽的時候隨著音樂旋律擺動身體。是為學生在學唱旋律時,能更好地掌握節奏。
2、介紹作家的小故事。
[設計理念: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通過講故事,使學生體會作者思念家的感覺。]
3、朗讀歌詞
先全體后個別
通過在音樂背景下朗讀歌詞,使學生從聽、讀中去體會作者想家的心情,進而更能理解音樂、感受音樂。
4、帶唱
利用電子琴伴奏,教師帶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唱好弱起節奏和附點節奏。
第三個環節延伸
[設計理念:新課改提倡學科綜合。依據這一理念,我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體現了音樂與美術的聯系,讓學生從畫中體會家的溫馨。再用歌聲表達自己對家的感情。
1、畫一畫
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的家。提示學生家是怎么樣的?有哪些人?
2、說一說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畫的“家”(可以是想象的家),再說說自己“可愛的家”(真實的家),啟發學生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愛,啟發學生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家庭,以自己的愛去回報父母的愛。
3、唱一唱
讓學生把聽覺感受、體驗轉化為自我表現。我讓個別學生來演唱,強調學生用“自然”、“自主”、“自信”有表情的來演唱。
第四個環節總結
[通過談話小結,進一步進行思想教育,在音樂中結束課堂。]
種子的長大離不開雨水的滋潤和陽光的溫暖。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家、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因而我們要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家。讓我們再次唱起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把它送給我們的爸爸媽媽。
《可愛的家》是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的內容。第二單元是以“親情”為主線,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和諧溫馨,其樂融融的感人情景。從熱鬧的動物王國,到擬人化的植物伙伴,再到身邊熟悉的幸福的小家,處處流露出熱情、友善、關愛的濃濃親情。在設計教案時我運用音樂中聽、唱、拍奏、律動、編創等方法,引導學生通過音樂活動來體會“愛”的付出與獲得同樣快樂,學生如何與大家分享喜悅,引導學生關心、幫助他人。下面談談我設計這節課的一些想法:
一、 挖掘教材中的情,從情入手。
欣賞曲《可愛的家》是首讓人感到親切,溫暖的歌曲,樸實無華的旋律中洋溢出對親人深深的懷念,對故鄉無盡的憂思,使人眷戀那份濃濃的、難以割舍的親情。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充分挖掘歌曲中透露出的濃濃情意,以培養學生音樂聽覺為目標,充分運用教學中的各種環節,通過“情”來撥動學生的心弦。于是我以這首樂曲作為背景音樂圍繞“家”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學生在這首輕柔音樂的伴奏下從竹子寶寶的家談起,到個別學生通過照片介紹自己所熟悉的小家,讓全體學生引起共鳴,體會到家的溫暖。當然班上也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為了讓他們也體驗到家的感覺,我便再由“姐妹兄弟”一詞引伸到團結友愛的班級大家庭,在這個家庭里可以得到更多地關懷。通過運用討論、談話式的教學方法,拓展了學生對“家”的認識,使他們從被家里長輩萬分寵愛的小寶貝成長為班級中其他小伙伴的姐妹兄弟,更讓他們懂得與他人相處要和氣、友善,要學會照顧關愛他人。在隨后的欣賞過程中,學生就會將自己的感受,全身心的融入音樂作品之中,從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二、以情導創,以創拓情。
音樂創造是培養、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它能激發學生創作音樂的情趣和積極參加音樂創作的意愿,喚起其音樂情感,啟發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我在設計欣賞歌曲《可愛的家》時,通過各種欣賞活動,使學生產生出積極的情感反應,以情導創,以創拓情,把“情”作為一條主線。首先是以《可愛的家》作為背景音樂,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切入本課主題,引起每一位學生心靈深處的共鳴。這是一種完全放松和無意識的聽賞方法,以此來渲染一種柔美、恬靜的氛圍。接著是將學生通過語言交流所體會到的對“家”的點滴感受融入到靜聽樂曲之中,隨著音樂的進行,進入回憶、聯想或想象,這是一種聯想想象式聽賞,是學生自身感受與音樂情感的交融。然后,我在交流“家”和聆聽關于“家”的音樂基礎上,和學生共同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音樂情景,通過即興創作表演,以身體動作來對音樂做出反應,稱為運動式聽賞。第一步無意聽賞是引起學生欣賞的動機和興趣,第二步靜聽是激發起學生對音樂強烈的情感反應,第三步是組織學生參與體驗、創設有關音樂中所體現的濃濃親情與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使他們的審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進一步升華,最后就是將先前學生體驗到的音樂情緒,落實、內化到歌曲的演唱上,使他們在演唱中身心得以愉悅,情感得以抒發。在學生對歌曲《可愛的家》理解與創作時,我認為既要營造好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氛圍,深化“進入情境”的心理誘導,也要尊重學生自己的創造,放手讓他們根據創設的情境開展想象并結合自己的內心感受,大膽地進行音樂創作的嘗試。
三、以情激趣,以趣促情。
人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砸陨鷦踊顫姷慕虒W形式與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中我將上學期學生非常喜愛演唱的歌曲《音樂是好朋友》作為進教室的音樂,讓他們喜愛d、re、i,喜歡音樂,踏著這首熟悉的樂曲步入音樂課堂,從而激起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隨后我再讓學生用歌聲來和可愛的竹子寶寶打個招呼,他們頓時覺得很新鮮,平時都是和小伙伴,和老師打招呼,這次卻和擬人化的植物朋友問好,他們對演唱《竹子冒尖尖》這首歌曲的興趣一下子提升了很多,而且不用老師多提要求,他們也會憑自己的生活經驗以親切、活潑的歌聲和竹子寶寶對話,和大自然交朋友。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符合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征,容易產生親切感,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美好感情的抒發。
通過此次上課,備課,也使我深刻地領悟到:《唱游》教學應該面向全體,服務全體,是具有普及性的音樂教育。作為音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把音樂知識與技能融于活動之中,并隱性成線,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逐步獲得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情感的激發,忽略音樂教學的基本技能、技巧,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永遠只是有豐富表情但無實質內涵的人,無法讓學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