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化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六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化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化學說課稿 篇1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化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學生簡要而系統的掌握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及大綱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甲烷的結構式和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B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如取代反應,氧化反應等。并從感性的實驗現象加深對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立體構形的理解使學生逐漸培養形象思維的能力
▲思想目標 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教育。
3.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甲烷的取代反應是烷烴的特征反應,使學生弄清取代反應的確切含義。甲烷的化學性質牢牢掌握,其他可觸類旁通。
難點:甲烷的分子結構。通常這一時期的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還很差。甲烷的取代反應與無機化學中的置換反應相區別。
二、教學方法
以實驗和日常生活實際為基礎,導出有機物的基本性質。從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化學方程式,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比較說明置換與取代的本質。并且比較淺顯的闡述其反應歷程即鏈的引發、鏈的增長、鏈的終止。通過對甲烷分子模型的認識,初步讓學生有個立體化學的概念。
三、教學程序
▲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
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狀態。導入語可以說:有機化學同學們在初中時就有所接觸,再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有機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氣、石油等。向同學提出問題,請同學初步的討論有機物的一些性質,
▲ 講授新知識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說明他是烷烴的最簡單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氣。請同學指出甲烷的空間模型是什么形狀的,指出各個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個鍵,而后進一步用實驗現象導出甲烷的取代反應,分析其與置換的差別。
▲ 練習反饋
練習是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能力,同時可以發現學生理解方面的問題,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及時彌補。
▲ 小結
小結是目的的是畫龍點睛,回歸主題,提煉主干,使學生對內容一目了然。
化學說課稿 篇2我所執教的是魯教版五·四學制初中化學九年級第二單元常見的酸和堿中的到實驗室去的內容,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個單元學習完,學生能夠系統的認識溶液酸堿性及其規律,并對檢測溶液酸堿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們體驗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熟練基本技能的一節課,以下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明:
一、學情分析
從知識的角度來看,學生們已經掌握了溶液酸堿性的判斷并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檢測溶液的酸堿性,但是實際動手能力較差,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實驗,教材在本單元的最后一節設計這么一節實驗課,目的在于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增進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進一步認識酸、堿的化學通性及部分酸堿的特性。
2.通過未知溶液酸堿性的檢驗,初步學會用酸堿指示劑、酸堿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3.通過對對未知溶液的檢測,初步學會運用間接觀察法收集證據,感悟探究物質化學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廢液處理,了解中和反應的應用、進而認識到化學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措施
重、難點: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運用科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解決措施:課堂中注重小組合作,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帶頭作用。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確定四瓶無色溶液的成分做為主線,讓學生們層層探究,逐步深入的運用實驗技能解決問題,
首先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組內未知溶液是酸還是堿,這一部分的內容完全放手給學生,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對酸和堿的同行的知識基礎,所以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去探究,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中收獲知識和技能。課堂中注重學生們實驗后的交流環節,學生們交流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實驗中的一些收獲,從知識上、能力上已經合作過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對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誤或者錯誤能及時的更正,這一部分的內容預計時間要稍微長一些,目的也是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適應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時間去完成。
其次,在已經確定溶液是酸還是堿的基礎上,讓學生繼續確定是哪種酸和堿,考察學生對酸和堿的特性的掌握程度,這一部分內容有了前面的基礎,所以可能進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學生們確定了具體是何種酸和堿以后本節課稍微進行總結一下,酸堿的通性和個性分別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從微觀上更好地認識酸和堿。
第三部分,通過對廢液的處理,讓學生體會到酸堿對生命活動的意義,體會到中和反應的好處,并能從情感上感覺到酸堿甚至是化學帶給我們生活的變化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總之,本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們從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化學說課稿 篇3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苯”是人教版化學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苯是一種重要和化工原料,又是芳香烴中最簡單,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質所以它在在高中化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是學習簡單有機物烷烴、烯烴的延伸,為以后選修教材中苯系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使烴的知識更加全面和系統。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質,理解苯分子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2.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結構─性質─用途”關系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資料閱讀、觀察實驗、分析事實、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結構和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苯的凱庫勒式的發現過程,養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品質。 ?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苯的結構特點。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的結構特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知識基礎:學生通過學習甲烷和乙烯的內容,基本能夠掌握飽和烴和 ……此處隱藏1392個字……鞏固舊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著重介紹它的正四面體型結構。
3、在學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體型結構基礎上,聯系它的結構和得失電子情況講述它主要的化學性質(氧化反應,取代反應,受熱反應)等。
4、著重強調甲烷的取代反應
5、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結構和由分子結構決定的化學性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甲烷的化學性質、甲烷的分子結構和正四面體結構、甲烷的取代反應以及反應的本質
教法分析:講演結合、自學引導、對比教學、學生互動。
學生現狀分析:大綱中只要求學生了解甲烷的結構式。但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了解,并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分析:
1、由于學生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紹甲烷分子的結構時,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首先通過學生對物質組成知識的回憶,再結合碳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共價鍵的知識,逐步給出甲烷分子的結構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甲烷的分子結構的特點。并能預示由甲烷的分子結構特點所決定的甲烷的化學性質。
2、在學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甲烷的化學性質上。分析其反應的機理和本質。
1—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與氫原子之間能形成牢固的共價鍵為依甲烷的性質。
2—分析甲烷在空氣中的燃燒反應跟甲烷與酸性溶液的反應的對比,甲烷不能和酸發生反應,但是能在空氣中燃燒。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對比的結果。
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正確的結論:甲烷在通常條件下是穩定,但是能和一些氧化劑發生反應。在一定的條件下,甲烷也可以發生氧化反應。
3—甲烷的取代反應是烷烴的特征反應,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學生了解甲烷立體結構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先使學生有一個甲烷分子中氫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模型,然后再通過給出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幾步方程式,分析它的反映機理,再向學生說明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不僅一個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
(學生互動):請學生寫出甲烷被氯取代的反應,從一取代到四取代。最后講清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
4—用對比法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學中取代反應和無機化學中置換反應的區別。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兩個反應的區別。
3、回顧這一節所學的新知識點,并強調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本節的思路。
4、布置相關的習題,鞏固學生的知識。
化學說課稿 篇6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評委、老師們:
上午好!
我參賽的課題是《水電解裝置的改進》。人教版初三化學第三單元課題1 水的組成一節中,課題開頭就安排了水的電解實驗,該實驗的演示和實驗現象的分析討論,對于研究水的組成具有決定性作用。通過實驗展現知識,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經歷探究實驗過程的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所以本實驗的成敗對幫助該課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至關重要。
一、教材中選用試管、水槽電解水的簡易裝置,從圖中可發現該裝置的不足之處,我歸納如下:
1、試管、接線柱等儀器固定難度大,全套儀器組裝、提攜不方便。
2、收集氣體的試管放入或拿出電解液時,手因接觸電解液而易受腐蝕。
3、許多一線教師多次實踐證明,用該裝置電解水,實驗耗時長,且氫氣檢驗現象不明顯,實驗效果很不理想。
基于上述理由,我根據水的電解原理和有關物理知識,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水電解裝置加以改進,制作了氣壓式水電解器。
首先介紹制作材料:一個500mL廣口瓶和一個五孔橡皮塞,以及電解水常用到的電器材料如導線、電極、接線柱、學生電源。體現創新和改進的儀器有:不用試管收集和檢驗氣體,改用兩支帶活塞、從上至下有刻度的玻璃管作為專用的電解管(可來自廢棄的酸式滴定管或報廢的霍夫曼水電解器上的電解管)、產生氣壓的動力儀器不用洗耳球、雙連球,選用醫院里報廢的血壓計上的氣壓球。
二、應用上述儀器組裝出如下圖所示裝置:
1、 水是弱電解質,為增強導電性,電解液用15%的NaOH溶液。
2、 整套裝置氣密性良好,通過氣壓球上旋紐控制裝置內外氣壓。
三、我應用本裝置多次課堂演示實踐證明,有以下五個方面體現改進處:
1、材料常見易得,制作簡便,一經制得可長期使用,適宜于在農村中學推廣應用。
2、采用了氣壓球自由控制裝置內外氣壓平衡,使實驗現象從容呈現。
3、該裝置攜帶方便,實驗時可直接擺放在講臺上,無需固定.
4、操作簡單,從容安全,手不沾液,耗時短,現象明顯。
5、可多次反復實驗,學生也可參與實驗。
四、下面我演示實驗:
1、向廣口瓶中加入適量電解液,組裝儀器。
2、打開電解管活塞,擠壓氣壓球,使電解液(恰好接觸活塞)充滿電解管,關閉活塞,接通電源,在6~8V直流電壓下電解2~3min。
3、關閉電源,比較兩極氣體體積大小。檢驗兩極產生的氣體,打開活塞后,一手均勻擠壓氣壓球,一手進行氣體的檢驗。
五、實驗效果:
1、實驗過程中兩電解管中有大量氣泡迅速冒出。
2、當生成氫氣體積10~10.2mL,氧氣體積4.8~5mL時,關閉電源,此時結論最接近VH2:VO2=2:1。
3、檢驗氣體時,正極生成的氣體用火星的木條靠近,木條復燃;負極生成的氣體用燃著的木條靠近,氣體被點燃, 均勻擠壓氣壓球,能觀察到氣體持續燃燒一段時間,現象明顯。
六、自我評價:
通過實驗創新改進,我認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體現如下:
1、改進后的實驗能提高課堂效益,增強實驗說服力。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得出結論: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可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2、在實驗中運用物理中的電學、氣體壓強等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加強學科間聯系。增加跨學科內容,發展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3、改進的裝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實驗室廢棄儀器。如:電解管選用破損的酸式滴定管或報廢的霍夫曼水電解管;氣壓球來自于醫院里報廢的血壓計上的氣壓球;電極用普通的銅導線等等。使用低成本材料進行再創造,體現一線教師推行新課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務實求真的敬業精神。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