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模板匯總9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一、說教學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們應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數學中獲取數學經驗。
二、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垂直關系。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問題及作平行線的問題,而對課本中垂直線段、點到直線的距離、平行線間的距離、畫長方形等知識留在后面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和平行關系,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認識垂線、垂足;認識平行線。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創造一組平行線。
思維與發展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 學 重 點: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垂直關系,認識兩線平行、垂直。
教 學 難 點: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創造一組平行線和兩線垂直。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
設疑激情:在導課中讓學生隨意擺倆根小棒,將其位置情況收集,讓學生分類。
引導探索: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理解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位置情況有相交、平行兩種,垂直屬于相交中的特殊情況。讓學生通過自主操作、交流,掌握作一組平行線的方法。
應用提高: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線,體會平行線在生活中的作用。
交流評價: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教學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獲、感想,你的表現如何,并且把你的收獲和感想告訴大家。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情
1、學生隨意擺兩根小棒,并用直線表示小棒畫出小棒的位置情況。(學生畫的都是兩條直線不同位置情況,突出教學目標:研究的是兩條直線,
3、出示兩根小棒:質疑:這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嗎?鼓勵學生擺出不在同一平面內的情況,再問:這兩條直線還在同一平面內嗎?
4、聯系生活: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嗎?
5、明確學習目標: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二)引導探索
1、 認識垂直
(1) 分類:課件出示9組兩條直線的情況,請根據直線的位置特點分類,并說說分類的原因。引出垂直、平行。
(2)識記:怎樣的兩條相交的線叫互相垂直?什么是垂足?什么是垂線?
2、 認識平行
(1)引出平行: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補充板書并引出課題:垂直與平行〉。
讓學生說說1-4組哪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并說出誰是誰的平行線。
(2)(課件出示):說出各圖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幾組平行線段?
(3)(課件出示):生活中你見過互相平行的線嗎?找一找?
(4)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你見過互相平行的線嗎?
(三)應用提高
1、作一組平行線。請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作一組平行線。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2、集體交流:
擺:利用兩根小棒擺出一組平行線。
a. 指名學生在黑板上擺。
b. 出示一張畫有幾組平行線的紙,讓學生在紙上擺小棒。
c.利用這張紙上的平行線:你能找出幾組平行線,你能有次序的找嗎?
折:將紙對折形成平行線。
畫:在有條紋的數學本上畫出一組平行線。
看:出示生活中的相關圖例,并要求找出其平行與垂直。
(四)交流評價:各小組交流一下你的表現如何,并且把你的收獲和感想告訴大家。
說課稿 篇2說教材
作文,是小學生的難題,也是許多語文教師教學的難點。一直以來,語文教師總在不斷地研究作文教學的最佳方法,也用過一些具有創意的特色教法,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稱得上百花齊放,異彩紛呈,但重寫法指導、輕內容選擇仍然是常犯的毛病,小學生怕作文仍是當前小學作文中的一大突出問題。
本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回歸常態進行自主交際和習作,為學生留下更大的創作空間,我選擇了此次習作——人物描寫之外貌描寫。人物描寫是直接刻畫人物的一種寫作方法,主要對人物身材、容貌、裝束等方面的描寫。人物外貌描寫得好,不僅能揭示人物性格,還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到烘托作用。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了更好地體現三維目標,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外貌描寫的具體內容。
2.理解目標:通過觀察不同人的外貌特征來描述不同的人。
3.技能目標:提高學生在不同角度觀察人物的外貌的觀察能力。
通過這次寫作訓練,讓學生抓住人物外貌最突出的特點,會用語言描寫人物外貌特征。
教學重點難點
抓人物的特點。
說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習作教學要求和新理念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小學生作文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而教師則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語言文字這種工具,繼而表達自 ……此處隱藏11308個字……引導學生學習詩文,把握詩意。
三、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奧秘。老師今天帶同學們去看看那廬山風景,可也要細心觀察才會有發現。(多媒體展示廬山風光)
面對如仙境一般的廬山風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呢?請說說。在學生的回答上師加以感慨,是啊,真美!這里山清水秀,這里古樹參天,這里是鳥語花香,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指導“壁”字的正確書寫)。
交流資料,讀中感悟
1、讓學生展示在課前去查閱關于本課的資料,此時讓他們踴躍發言,進行交流,從而了解作者及本課的部分知識。
2、精心讀書可是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課件出示錄音范讀,讓學生嘗試著說說讀得怎樣?自己也能讀得這么美嗎?指三、四名學生進行讀詩,師進行指導讀詩應具有的層次感、節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間適當的拉長與停頓,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讀好韻腳“nɡ”。
3、告訴學生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這幅畫,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誦讀,并把所感受到的畫面說出來。
組織自學,理解詩意
在學生述說畫面的基礎上,去尋尋詩人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樣的。(從而導出詩的前兩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想想為什么同是廬山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組合作學習,并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原來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學們認為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出示課件展示廬山的不同風采)
全班交流作者筆下的廬山之所以有著不同樣子是因為正如他所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緣字提醒學生把字寫正確,并理解其含義),在對詩文有所感悟的情況下,再次與朗讀有機結合,師適時點拔啟發、出示課件——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去明白其中的奧秘。
四、領悟道理,拓展延伸
1、啟發談話:廬山千姿百態,身處山中會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剛才同學們所說對一個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觀察全面去認識才行。詩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廬山有著不同的面目)然后詩人再向同學說明了:原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闡明道理。)
2、——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3、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呢?說說好嗎?
多媒體展示《盲人摸象》,讓學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錯在哪?
五、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同學們,你們還想再讀讀這首詩嗎?好的,一起來。在結尾之處,我設計了讓學生再次以飽滿的情感和著樂曲去誦讀這一過程。讓學生懂得其實啊,在生活中詩歌就是美的畫面。(多媒體展示幾篇關于描寫廬山的古詩讓大家欣賞)
最后師作以總結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得全面觀察。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六、說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應用
在剛才以上的環節中,本節教學巧妙地將遠程教育設施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資源中的范讀去使學生懂得詩要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獲得自己對古詩的情感體驗,發揮創見性。通過利用遠程教育設施中的資源——(廬山的風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圖)攻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為思維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遠程教育資源與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說課稿 篇9一、 教材分析
《網站規劃及站點建立》是選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網站規劃。這一章從增強學生的切身制作網頁感受、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基礎的介紹網頁制作前應該先準備好的一些重要事項。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具備瀏覽網頁及認識網頁頁面的布局元素、網頁版面布局樣式的基本技巧,這節課可以說,是原有基礎上的一個再提高,也是開始自主創建網站的一個前提準備,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
二、教學目標
當前,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著重選取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內容進行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這個基礎工具,培養學生利用這個工具進行其他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 會如何規劃網站(欄目設置、版面設計);
(2) 掌握站點的建立方法,知道創建站點的作用;
(3) 會網頁編輯軟件frontpage20xx的啟動;
(4)懂得打開和關閉站點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提高學生對網站制作流程的一個整體認識。
3.發展目標
(1)培養學生創新、團結協作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作風、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2)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網站網頁制作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網站的整體規劃設計;
2、創建一個新的站點;
3、啟動frontpage20xx;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本課采用“教師演示----任務驅動----任務完成----效果評價----歸納匯總”的五步教學模式。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
五、學法指導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灌輸的地位。學習成為了學生的苦差事,不愿學、不會學的情況比較普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是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達、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培養他們協作學習的好習慣;三是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操作實踐,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四是讓學生通過成功的作品,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X。
六、教學過程(略)
七、設計說明
本節課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要部分,結合網站制作的前提注意事項,通過理論讓學生了解自己要創建網站或網頁的一個整體的流程、規劃,最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完成任務情況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