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說課稿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動物說話》是六年制人音版教材小學音樂第一冊第四課歌曲部分內容。它是一首歌謠風格的創作歌曲,表現了小動物稚嫩的叫聲和可愛的神態,樂句間加上了伴奏,比較風趣,富于變化,是一首便于學生演唱和表演的兒童歌曲。教學這首歌曲有利于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發揮他們的想象 ,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合作意識。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應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因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認知目標:有強弱地朗讀歌謠,學會歌曲《動物說話》。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給歌曲創編歌詞,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歌曲,知道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并用動作表現想象中的動物神態。
根據以上三維目標,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將歌曲的學唱和認識音的強弱作為教學重點;將在演唱過程中準確表現音的強弱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農遠設備的優勢,以創設情景法、談話法、游戲法等多種教法與多媒體相結合,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
三、說學法
由于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整體感知水平不高,他們活潑好動,愛玩游戲,喜歡聽故事,看形象、生動的畫面,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引導學生通過以下兩種學習方法,來完成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1、體驗感知法:通過體驗生活中的聲音,感受音的強弱,獲取知識。
2、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創編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力。
四、說農遠的應用
為了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做到課前查閱有關資料、認真備課,同時利用農遠設備制作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在本節課的開頭,出示多媒體,比如:天上打雷聲、鐘表上秒針的嘀嗒聲等,讓學生感受音的強弱,并通過擊掌、跺腳等學生喜愛的方式表現出音的強弱,這樣很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習歌曲時,我播放多媒體《野生動物園》,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我用《火車開啦》的音樂律動導入,創設音樂課的氣氛,通過模仿火車遠近不同的聲響,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受音的強弱。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農遠設備的作用,出示多媒體:天上打雷聲、鐘表上秒針的嘀嗒聲等等,讓學生在動感形象的畫面、音響中,體驗到音的強弱,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再進行簡單的聽辯練習,為接下來的學習歌曲作好鋪墊。
2、學習歌曲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從而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在學習歌曲《動物說話》時,我首先播放多媒體《野生動物園》,讓學生觀看后,對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說句話,并學學他們的叫聲,感受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既激發了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教育。
接下來讓學生聽賞歌曲,初步感受一下歌曲的節奏。然后和學生談話:“現在老師來唱,你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演,好不好?”這樣,通過師生合作,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為學唱打好基礎。通過老師唱學生表演的方式,初步學會歌曲后,再進一步要求學生能夠有強弱地朗讀歌謠,即對“音的強弱”這一知識進行實踐,也對歌曲的內容進行鞏固和掌握,進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隨后再次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跟著老師邊唱邊做一些簡單的表演動作,這個師生的共同表演活動,既讓學生得以表現,也起到很好的重新調動作用。
3、創編歌詞
為了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讓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和創造力,在掌握歌曲的基礎上,我讓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 共同合作,為這首歌創編歌詞。隨后,請學生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在這里提示學生:演唱時,要表現你很愛小動物的心情),用聲音告訴大家,從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4、游戲鞏固
《音樂新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因此,在學生會唱歌曲后,根據歌曲內容我設計了一個游戲表演環節,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先讓學生把歌曲內容編成一個故事,并講出來,全班評選出講得好的給以獎勵,再由學生戴著頭飾來扮演故事中的動物,在活潑、開心的故事活動中,用講、演、唱、奏的多種方法表現歌曲的內容,體驗音樂表達的魅力,讓學生在演唱、表演、想象、創造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5、課后延伸
為了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表演能力,我用以下的話來作為本節課的結束語:“小朋友們,你們在這節課中表現得非常好,會唱、會講、會演,你們的爸爸、媽媽要是知道了,肯定非常高興,那么,你們想不想讓他們看看你們的成績呢?回家后你們就把這首歌唱給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并且邊唱邊表演,讓他們也高興高興,好嗎?”
說課稿 篇2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地位
本課的主題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不可分割的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漢朝又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重要發展時期,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所以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以及對外的交往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課內容
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二、學情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 ……此處隱藏12515個字……自己手中的標簽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 、m/v 、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采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個具體實例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 1molNaOH固體溶于水,配制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體溶于水,配制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體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亦是如此。這次設計的三個階梯式練習,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第一個練習意在讓學生體驗“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表達式,達到能初步構建概念的目的;第二個練習意在鞏固前一節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間的換算”,達到新舊知識融匯貫通的目的;第三個練習意在強調“單位體積溶液”與 “單位體積溶劑”的區別,同時回顧質量的加和性與體積的非加和性,達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個練習的解答過程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此時我會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請代表發言。學生對此練習會有下列見解:有的同學可能會簡單地認為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mol/L;有的同學可能意識到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卻發現溶液的體積無法求出;有的同學可能會大膽猜測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當然如果這一飛躍學生無法達到,我將以“盡信書不如無書”適當引導,鼓勵學生在科學研究中要勇于質疑。);有的同學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后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有的同學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則可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學生們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耳朵去聽、嘴巴去說、彼此的心靈去碰撞,他們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學習,課堂探究便能活躍起來。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后,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
在交流評價強化概念后,趁熱打鐵我設計了幾個判斷題,意在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后面的“課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
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從2L1mol/L 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濃度為0.05 mol/L。
2.將2L1mol/L 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體積為4L,所得溶液的濃度仍為1 mol/L。
3.1L1mol/L 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 mol。
4.1L1mol/L 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 mol。
5.1L1mol/L 的H2SO4溶液,氫離子的濃度為1 mol/L。
對于以上說法學生可能走入下列誤區:從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濃度改變;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濃度與其中氫離子的濃度相等。我將請同學們相互協作,相信部分學生很快就能走出誤區,實現全班同學整體提高的愿望。
探究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系:
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都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系呢?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我引導同學們從概念、計算公式、單位、轉化關系等方面將兩個物理量進行對比,意在培養學生運用比較、分類的認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學生能較快推導出兩個物理量間抽象的轉換關系,我將給予高度的評價,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但我預測對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轉換關系的建立都是難以跨越的鴻溝。于是我為學生準備了密度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當他們經過具體化、形象化的轉換,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將所有的數據換成字母進行推導,抽象的公式隨即而生。
(3)拓展延伸:
課本知識不一定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于是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升華。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投影,為學生提供了物質的量濃度在工業生產、醫療保健、環境監測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從中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與本節知識相關網站的鏈接,供學生課后進行延伸性學習,促使其萌發新的學習動機。
(4)課堂反饋:
精心設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當堂反饋,鞏固知識、技能目標。
1. 下列溶液中氯離子的濃度與150mL0.5 mol/L氯化鋁溶液中的氯離子的濃度相等的是( )。
A.150mL1mol/L氯化鎂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鉀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鉀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鐵溶液
2. 一種NaOH溶液的濃度為a mol/L, 密度為ρg/cm3,則這種溶液的質量分數是( )。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 120℃時,NaCl的溶解度為36g,此時NaCl飽和溶液的密度為1.12 g/cm3。在此溫度下,NaCl飽和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 . 0.15 mol/L B . 1.36 mol/L
C . 5.07 mol/L D . 6.15 mol/L
4. 將26.5gNa2CO3溶于水并配成500mL溶液,Na2CO3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5)課后作業:
課本第18頁第2、6題。通過作業使學生在課后能及時鞏固本節課內容,加強化學計算的能力。
另外,與學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饋成功的關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制造師生間的民主氛圍,通過討論、提問、批改作業、考試即能掌握他們的學習狀況。
五、板書設計:
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1、物質的量濃度:單位體積溶液里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
(1)符號:CB(B代表溶質)
(2)單位:mol/L (mol·L-1)
(3)表達式:CB =nB/V
2、有關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簡單計算。(課堂反饋中的有關問題)
3、溶液稀釋定律:
C(濃溶液)· L(濃溶液)= C(稀溶液)· L(稀溶液)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