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烙餅問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基礎性就體現在為其他學科提供了學習的思想內容和主要通方法,這也是課標與眾不同之處,增加了一些數學思想方法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優化問題是人們經常要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但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烙餅問題就是通過討論烙餅時怎樣操作最省時間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從中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教材情景圖中展示的信息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2、通過學具模擬烙餅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并能尋找規律。
過程與方法(數學思考、解決問題):
1、使學生學會用優化的思想去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通過探究,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帶來的喜悅,使學生逐步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3張炳的方法。因為烙餅問題就是通過討論烙餅時怎樣操作最省時間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從中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而掌握3張炳的方法問題是烙餅時最節省時間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讓學生深刻理解熟練掌握,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烙3張餅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通過烙餅得出規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如何讓學生從烙不同張數的餅得出烙餅得規律。這是學生掌握知識到運用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也是邏輯推理能力向創新意識的飛躍,因而我認為教學難點是通過烙餅得出規律。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以學生為本,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教學方法上,采。直觀演示、動手、引探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力求每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2、學法: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1)在具體的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來構建學習方法。
(3)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序
本著“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指導思想我設計了六個板塊的內容:
第一二個板塊是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目的有兩個:一是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二是為本節課的難點做鋪墊。
第三四板塊是自主探究,優化策略。
這一部分內容通過“操作感悟——抽象內化——鞏固應用”三個片段,使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沿以下四個步驟:“兩張餅的烙法(基礎)→三張餅的最佳烙法(難點)→雙數餅、單數餅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雙數餅:兩張兩張烙;單數餅:兩張兩張烙+最后3張餅交叉烙(優化)進行探究。
1、探索烙3張餅的最少時間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優化的數學思想只能是“滲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說只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理解,而不能僅僅靠傳授。因此,本課中蓄勢----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礎的方法,自認為運用得恰到好處。例如,圍繞“烙2張餅最少要花6分,為什么烙1張餅與2張餅所用的時間一樣多呢?你們是怎么想的?”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會烙2張餅是用足了空間,而烙1張餅浪費了空間和時間,為探索烙3張餅埋下了伏筆。
2、學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動機的,如果總是在教師的命令之下被動探索,那么效果是不會好的。要讓學生主動探索,產生探索的源動力,關鍵就是要把握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索的全過程中。本課中,探索烙3張餅的最少時間,就是運用了“初步嘗試暴露問題,再引導重新操作”的策略,學生的探索積極有效。例如,在探索最佳方案時請學生回憶一下,“1個餅和2個餅都要用6分的原因是什么?”的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操作,謎底終于被慢慢揭開----原來只要不讓鍋浪費空間,就可以做到時間最少。
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滲透數學優化思想,不是靠幾道題目的講解和練習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隨時隨地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在運用中逐步培養和提高應用意識。本節課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不以探索到的具體某次烙餅的最佳時間為終極目標,而是重點引導學生在后繼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自覺應用。例如,探索了3張餅的最佳方法,在討論烙5張餅時,學生想到了把5分成2張和3張進行思考,因為都有前面的結論和方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不是拘泥于“零起點”去進行從頭探索。同樣,在7張、9張時推廣應用,逐步探索得出規律。
第五六版塊是總結內化,拓展應用。
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在烙兩個餅、三個餅的優化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烙更多的餅,把學習過程層層推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了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逐步構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尤其是,本課的點睛之筆還在于課末的生活化應用。眾所周知,烙兩個餅、三個餅是研究統籌思想的精典范例,但如果僅局限于此,還不夠深刻,至少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上還有所欠缺。因此,在課末我安排了“為媽媽設計烙餅方案”的環節。通過圍繞“要烙 15 個餅,怎樣烙時間最省”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把 5 個餅看成一份”,從而把新問題轉化成舊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構建起烙餅策略的數學模型。
說課稿 篇2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老舍先生寫的《貓》一課(板書:貓 作者:老舍)。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說說《貓》這一課。
一、 說教材
《貓》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組課文有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略讀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特別是《貓》這一課,更是把這種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貓》是老舍寫 ……此處隱藏5396個字……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觀察教學主題圖時,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么,觀察結束后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通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主要由四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1、圖片引入,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只小狗,那么,除了小狗,還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時,板書1.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于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此時分別板書2、3、4、5.
(三)聯系生活實際,學會運用數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后,設計游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數一數,并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系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
1、認識數的意義以后,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么想的?
2、認識數的大小以后,進行猜數游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后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通過反復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后學習寫數。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件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通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課堂小結
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小結。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學會了嗎?請幾位學生回答,老師再做小結。
(六)作業
課本16頁的做一做、小練習冊13頁的寫一寫。
說課稿 篇6一、教材分析(為什么要開展中國古典舞訓練課程)
中國古典舞訓練是舞蹈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與芭蕾基訓、民族民間舞組成了現在舞蹈訓練中的三大訓練板塊。其中芭蕾基訓是以訓練人的身體形態為主要目的,民族民間舞是以訓練人的上下身協調性以及掌握我國各民族舞蹈的風格為訓練目的,而中國古典舞則是以訓練人的氣息,韻律和肢體表現力為訓練目的,而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現力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一個元素,因為中國古典舞是從中國的戲曲舞蹈中演變過來,講究的是身體韻律,內在氣息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正因為中國古典舞有著這樣的優勢,所以它帶來的訓練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對培養學生的樂感、舞感和動作表現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是舞蹈訓練中的必要手段,在舞蹈課堂訓練中,中國古典舞的訓練就占了整個訓練內容的一半以上。而這次的新課內容是中國古典舞中的基本手位組合,是學習中國古典舞的最基本訓練,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手位和手位之間的常用變化,以及身體的一些基本動律,做到靈活運用,自主運用才能為今后學習中國古典舞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教學重點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什么)
中國古典舞起源于中國的戲曲,所以其風格特點在與一個“圓”,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國的另一種國粹“太極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古典舞中,任何動作,任何動作變化都離不開圓,“平圓”“立圓”“8字圓”而正是這個“圓”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韻律所在——眼隨手走,欲左先右,起于腰、奔于肋、行于肩的舞蹈風格。所以學生在學習基本動作變化時,至始至終都要貫徹這個“圓”字,只有掌握了圓的規律,才能把握好中國古典舞的風格特征。
三、教學難點分析(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本節課學生比較難掌握的部分就是在跟音樂做動作時,要注意音樂的感覺,根據音樂給出來的感覺來做動作,要讓音樂與感情融合,與動作配合,化成整個肌體的動力抒發在流動的形體線條之中。讓情感隨著音樂而流動、延伸、轉換、發展變化。在音樂中發揮豐富的想象。這種構成情感的音樂性舞蹈訓練不是一節課或兩節課就能解決問題的,它必須靠學生不斷地去練習,不斷地去體會,不斷地磨合,不斷地去感受才能找到最佳狀態。所以這種訓練是本節課也是整個中國古典舞課程中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怎樣調動學生的學舞積極性)
舞蹈是美的,但舞蹈的訓練過程卻是枯糙而乏味的。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舞蹈的美需要平時百遍乃至千遍的練習才能達到。所以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古典舞的時候不感到枯糙而乏味,始終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課堂是這次的首要問題。
在舞蹈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一個舞蹈的音樂選得好,選的適當,那這個舞蹈就已成功了一半。所以我認為在舞蹈課堂上特別是中國古典舞課堂,音樂的選用也是非常地重要,對學生是否能很快地進入舞蹈狀態,是否能準確地把握舞蹈韻律起著關鍵的作用。特別對初學的學生來說,旋律優美動聽的音樂是激起她們學習古典舞興趣的第一步。
在這節課上,我選用了《牧羊曲》,作為手位訓練組合的音樂。《牧羊曲》讓人聽了就有一種心曠神怡,抒發情懷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正是手位組合中的軟亮相、眼神的收放等動作元素所需要的,而《牧羊曲》的優美旋律所創造出的舞蹈意境是任何鋼琴曲都比不上的。
五、教學過程(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一)站姿和舞臺方位的練習:
站姿和舞臺方位的練習是學習古典舞的基礎,一個優美的舞蹈形象完全來自于扎實的基礎。沒用一個正確規范的站姿以及標準無誤的方位概念,那么古典舞的學習就無從談起。所以基礎的學習與鞏固至關重要
(二)學習組合:
這里是本節課的核心。手位組合是古典舞中最基本但又最常用的元素之一?;A打不好,就容易出現歪份兒,就影響了古典舞的韻律特征。所以在學習組合時,必須將動作分解開來做,直至每個單一動作學生都掌握了以后,才可以串連合音樂。
(三)分組練習、糾正錯誤:
在集體訓練后,把學生分開練習,讓他們相互觀摩。一是可以讓教師的注意范圍縮小,更精確地注意到每個學生身上易出現的錯誤。二是讓學生通過觀摩自己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六、課后放松游戲
這個環節主要是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設計的,一堂課如果光是學習動作,這對于正處在活蹦亂跳年齡上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枯燥而壓抑的,所以設計游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得到充分的釋放和休息。
七、行禮下課、布置作業:
規范學生的課堂習慣,培養她們的舞蹈修養,提高她們的學舞自信心。督促她們課后練習。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