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本課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我借助農遠資源輔助教學,并結合學生熟識的事物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通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
3、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三維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學法
由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和創設矛盾情境,使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然后將發現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序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媒體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呈現動畫:聰聰在擦課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話題:
聰聰和明明在做什么?
他們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么聰聰一會兒就擦完了呢?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一開始,通過農遠資源中的動畫創設情境,引發課堂互動,使學生在生動的動畫中初步感知物體表面有大小之分,為理解面積意義做鋪墊?!?/p>
(環節二)動態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在面積意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面,觀察黑板的面、窗戶玻璃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并進行板書)。
在教學第二層含義時,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封閉圖形,通過課件展示封閉圖形的“面”,并引導學生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從而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二層含義: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觀察,可以使客觀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感覺形象,并依賴感知覺進行思維,形成抽象概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概念』
2、制造矛盾,引出面積單位。
課件出示兩組圖形:一個小圓形和一個大三角形;一個長方形(2×4)和一個正方形(3×3)。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能夠很快的比較出第一組圖形面積的大小,卻發現無法用眼睛
準確的比較出第二組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我再問:如何正確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
隨后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借助提供的學具(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各一張,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紙片若干),動手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里我巧妙的運用農遠資源媒體制造矛盾,再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擺的優勢。我繼續播放課件再次創造矛盾情境:兩個平面圖形都用了4個正方形擺,為什么面積大小卻不同呢?引出要有統一的測量標準——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多次感知和矛盾的沖突,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p>
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最活躍、最興奮的狀態,我提出新的問題:常用的面積有哪些呢?引入面積單位的學習。
3、媒體演示,形成面積單位表象。
三個面積單位,我將平方厘米作為教學重點,運用農遠資源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直觀理解1平方厘米。再結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摸一摸它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系實際、有動手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找、看、估等輕松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設計意圖:以上利用多種方法教學,由直觀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學生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有關知識,發展其空間觀念,并強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p>
(環節三)小組競賽,反饋練習,感悟收獲。(多媒體課件展示)
1、基礎練習
①課本76頁練習十八第1題
②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一塊黑板長4()
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
2、創意大賽
用6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歡的圖形。想一想,拼出的圖形面積是多大?
『設計意圖: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農遠資源練習庫中的習題以競賽的形式呈現,既滿足了學生的游戲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學生的新知。這樣設計,目的是為學生營造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新鮮、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了自我表現和發展的機會,享受到做數學的樂趣?!?/p>
3、感悟收獲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 ……此處隱藏2163個字……態。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教訓,從基礎知識和根本技巧方面來看,預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必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刻,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分歧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過錯。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觸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點,因為"方法是翻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匯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丈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么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核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措施?根據學生的回答收拾,當測量行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當初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自動探究新知識的愿望,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意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應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緊。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想,然后告知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聯),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自體驗,跑完艱難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長遠的,沖破了建破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艱苦的同學可以與同桌磋商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后說說主意。
(3)教學例2
嘗試訓練
4000米=()千米
并說說練習過程的根據?
再訓練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由這個單元的學習,咱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體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次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依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順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雷同嗎?不同在哪里?
答:基礎的進率關系式有四個,分離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頓和演繹,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系統。)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種?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辦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堅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感到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么多實際問題,課后你們可以抉擇自己最愛好的問題想方法加以解決。這里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事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溫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跟生涯接洽最嚴密,能夠增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對照,培育學生正確應用長度單位的才能。)
2、在○里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辨如下。那么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支配這道題的目標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并比較大小。又通過取舍合適的數目,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詳細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適合(舉出5個例子)。
(在純熟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上,會應用所學知識解利用題,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舉例闡明,進步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于領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協調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高深莫測。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