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反思:我一直在積極探索“低起點,高落點”的課堂教學策略,它的評價依據是:教學是否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是否注重教學環節的層遞性;是否注意教學基點提高的靈活運用;是否注重教學反饋的方式方法與效度。我覺得我的這堂課還是可用這些依據進行評價:開篇對圓和水的聯想就很好的聯系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理解,品味,感悟本身就是一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過程;散文語言的品味,句式的套用就是教學基點提高的靈活運用,材料閱讀后的談感受以及“人生”的話題作文的寫作實際上就是一種學習后的反饋。
上完本課,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注重培養學生語文方面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綜合實踐能力,最終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教學目的。要真正將“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力行全過程落實”的三全理念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六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海倫凱勒以一個殘疾人特有的敏感和細膩表達了這樣一種生活態度:每個人應該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充分發掘生命中的一切潛力,充分享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不虛度光陰,不浪費天賦。這篇課文,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多,必須力透文字張力,引導學生領悟文字內涵,讀懂悟透文本,把學生置身于濃濃的情感氛圍之中,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海倫凱勒的情感。
所以我制定了課文的教學目標是體會作者對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感受海倫凱勒的精神世界,調動多種朗讀手段,品味文章洗練、流暢、優美的語言,深入思考和領悟文章的名言警句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從中獲得有益啟迪。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的活動。三天的活動,雖是想象的,卻真實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所以引導學生從海倫凱勒的活動中感受她的內心世界。學生在這部分能基本感受到海倫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文章篇幅較長,且大多數語句對于六年級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有困難,所以我選擇了幾句重點句子讓學生在課堂中小組討論分析,通過圈畫重點詞句、分析字詞感受海倫凱勒字里行間的情感。在學生分析之前,我做了朗讀分析的示范,深刻的語言給學生帶來理解的困難,再加上時間緊湊,所以在這這部分沒能很好地讓學生更好的品讀課文語言。
最后引導學生思考海倫凱勒提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用意,學生在引導下能理解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在此理解的基礎上布置小練筆:假如由于某種特殊的原因每個人失去三天光明,我們會怎么樣?請同學們以《假如失去三天光明》為題進行自由創寫。在作業反饋中,我看到學生們都紛紛表明我們應該要珍惜光明,珍惜自己的每一天。我想,懂得這個道理是學生得到的最大收獲。
不足之數:文章較長,在初讀課文的環節已經占去一定時間,于是下一個環節品讀句子時時間就很緊湊,再加上學生未能很好把握關鍵詞,作者情感也未能準確品出,這個環節最終就只是一筆而過。如果講前一個環節的朗讀全文改為快速瀏覽,給品讀語言留下充足的時間,這個重點教學內容達成度可能會更好一些。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使我深受啟發。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它主要寫了:海倫·凱勒小時生病失去了光明,是個盲童,但她并沒有放棄自己,而是跟著老師一起認真學習漢字,她曾經也想過要放棄自己,但她最終還是懂得了如果她放棄了,就等于浪費了一生。于是,她活了下來,長大后,她大有成就。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像海倫這樣的人,雖然你沒有了光明,但你還能用耳朵去聽,用鼻于去聞,用嘴巴去說,證明了你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意義的。所以就要堅持下去,好好活著,長大后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我要向海倫學習,人生的道路總有一些挫折,只要你能勇敢面對困難,就一定能成功。自從讀了這本書后,我就從此愛上了閱讀,每讀過一本書后,我都會拿起把好詞好句或是自己的感想寫下來。
讀書,可以讀經典,因為經典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可以讀成語、寓言,它也能教會我們道理;也可以讀一讀童話,它能讓我們閱讀中找到快樂。
我們長大后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那么從小就要用功讀書,多閱讀,在閱讀上學會更多的道理,尋找更多的快樂!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大奇人,一是拿破倫,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弊罱?,我讀了一本關于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之后,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她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海倫在書中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 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后,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系,這個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她把學習比做攀登奇山險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峰!這些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梁!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 音樂會,甚至去“欣賞” 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人類應該抱有希望,不斷奮斗。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象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海倫用她艱難卻幸??鞓返囊簧?,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的.一生是人類的奇跡,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海倫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于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p>
知識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于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抱著這種追求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
前段時間,女兒買了海倫·凱勒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在認真地閱讀,很投入很有感觸的樣子。我就鄭重其事地向我的學生推薦。事后向學生打聽閱讀情況,他們都說很好,很受感動,我聽了非常滿意,更受到鼓舞,于是兩周后我就安排了一次習作。
我先發放了自己復印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節選,特別投影了海倫·凱勒的那段名言:“那充滿世界的絢麗多彩的景色和千姿百態的表演,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人類就是有點兒奇怪,對我們已有的東西往往看不起,卻去向往那些所沒有的東西。然而,在光明的世界里,將視力的天賦只看作是為了方便,而不看作是充實生活的手段,這是非??上У摹!?/p>
我以為學生會跟我一樣喜歡這樣的語句并為之感動,便帶領他們讀讀議議,暢談感想,然后要求學生寫讀后感。誰知半數學生竟一臉苦相,似無從下筆,半節課過去,還擠不出三行字。我納悶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作文水平較好的,讓他讀自己寫的稿,想給大家一點啟發,卻發現也是平淡稀松,只寫了些套話空話,諸如“我們不能向命運低頭”、“要勇敢地挑戰人生”之類。連看了三份草稿,都沒有讀到一兩處我預想中的深刻、警醒的好句,真讓人失望、掃興。
就在我深表不滿之時,前排一位學生的低語讓我忽然有所觸動:“真的不想寫讀后感,我寧愿自己寫一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蔽耶敃r心中不由一震,一種莫名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竟不再氣惱,更沒有嘲笑,幾乎一下子改變了立場。是啊,或許令我們成人感動的,未必就同樣打動孩子的心靈,何況是成人精神世界里這類非同尋常的崇高與卓越,這種孤高不群的情懷與心志。對此我們只求學生能有所觸動,生出敬佩之情即可,實不該指望孩子對它有多么深刻的領悟,更不必讓他們抒發議論與感慨?;蛟S少數心智早熟的孩子會有所感悟,但對多數學生而言,恰似揠苗助長、趕鴨子上樹,即便硬寫了幾句,也是言不由衷,而且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同時,我又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也談到學生最不愿寫的文體就是讀后感,我何苦勉強學生為其所不愿為呢?缺失了言語動機與熱情,還能指望言語的生動鮮活嗎?難道我愿意欣賞孩子因無力應付寫作而忍受折磨、煎熬?還是等著孩子為了完成任務而違心地說出假話、空話?
“自己寫一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多好的主意??!我似靈光一閃,當場決定改題——就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題,自己作文!果然,此言一出,竟贏得滿堂叫好,學生積極響應。
接著,我跟學生一起探討題目內涵,一起確定習作要求和目標:發揮想象,如果自己只剩三天光明了,你將如何利用僅剩的光明,去看哪些人或事物?為什么這樣安排?簡單的談話后,學生就滿懷熱情地投入了寫作。
約半小時后,初稿完成,請了幾名學生讀稿交流。有一個寫道:“我會仔仔細細地看看爸爸和奶奶,看爸爸來校門口接我時溫暖的笑容,看奶奶為我整理房間時慈祥的面龐,我要把他們的模樣永遠記在心里;再最后一次看看媽媽的照片,跟她說聲‘女兒長大了,媽媽,你就放心吧’……。”另一名學生寫道:“我會讓爸爸媽媽帶我一起去旅游,我要乘坐巨輪去看波濤洶涌的大海,還想去看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最好能騎上一匹駿馬……”還有一位男生動情地寫道:“如果只剩三天光明,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去現場看一次足球賽,看自己喜愛的球星馳騁綠茵場,我一定為他們搖旗吶喊、擂鼓助威!”有一位女生別出心裁地寫道:“我還會好好兒看看鏡中的我,把自己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記憶深處,在寂寞與黑暗里我可以回味這張可愛的笑臉?!币灿幸幻麑W生寫到,他想和表哥一起痛痛快快地打一場電子游戲,大戰一天一夜過把癮。
一開始我覺得還是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總認為學生寫得隨意,缺乏主題提煉,立意不高,因而前幾篇的評價語也較苛刻,如:“你怎么老想著自己?”
“就想不到別的更有意義的事嗎?”幸好我及時發現學生的讀稿熱情逐漸減退,語句不再生動活潑,才猛然醒悟過來:我不能挫傷了學生。他們在真情流露,在傾訴真實的心聲,展現真實的自我。對寫作而言還有什么比表達真實的內心感受更重要的呢?對于多數孩子而言,怎么能夠指望他們都具有海倫·凱勒般的情懷?我們不能用“忘我就是快樂”、“人生之樂在奮斗”這樣的高論來要求學生,誰也沒有權利剝奪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幸福。誠然,對諸如海倫·凱勒般的高尚,我們的學生自然應當敬佩,卻未必就要求孩子產生“自慚與羞愧”。寫作應當尊重和呼喚真實的生命情感,為了討好閱卷者而言不由衷地說些違心的假話、大話、空話,那才是寫作的悲哀,也是寫作的末路。
想到這里,我就及時改變了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評價方向:順應學生,賞識學生。隨即調整了既定目標,在接下來的讀稿交流評價中,堅持多肯定、多賞識、多鼓勵,在此基礎上坦誠對話,互相交流、改進。最終,學生都寫出了獨具個性、精彩紛呈的佳作,我和他們一樣倍感驕傲和欣慰。后來,還選擇了一部分作品編印成小冊子,更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了創作和發表的愿望。
這篇課文我的定位就是從大語文角度,上成一篇人文精神欣賞課。我知道學生的基礎不太好,而且自信心不足,所以,我就打算上課一定多表揚他們,讓他們多展示自己的風采。我只預設了兩個問題,其他一切看學情。但結果大出我意料:
一、學生對海倫凱勒的認識非常深刻。
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非常獨到。
三、學生展現出來的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種自卑。
盡管他們成績可能不突出,但他們在告訴我:他們一樣有自信和生活的熱情,他們關注美也懂得欣賞生活的美。
這堂課給我的思考是,我們沒有真正走入或去欣賞他人的世界,每一個人,不管他是卑微的、平凡的、抑或是高貴的、偉大的,他們的生命有著自身的精彩,他們的故事美麗而動人。我們應該成為世界的傾聽者,關注他人,也關照自己的內心。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