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四年級數學教學計劃三篇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是時候開始寫計劃了。計劃到底怎么擬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學計劃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習方法,大部分學生學習常規好,喜歡學習數學,對所學知識掌握較好,并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班共37名同學,其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9人,人數比較多,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二、教學改進措施
本學期改進如下:(一)重視創設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二)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三)積極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四)重視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六)結合現實情景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教材整體分析:
一、主要內容:本冊是小學數學第二學段的第一冊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八個單元內容:(一)認識更大的數;(二)線與角;(三)乘法;(四)圖形的變化;(五)除法:(六)方向與位置:(七)生活中的負數:(八)統計。
四、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感受學習更大數的必要性,并能體驗大數的實際意義;認識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并會正確讀、寫;能比較億以內數的大小;掌握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的方法;認識近似數,能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能對大數進行估計。
2、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對生活中具體事物的數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計;掌握計算器的運用方法,會利用計算器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3、理解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進行正確地計算;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并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經歷探索商的變化規律的過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中括號運用在計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確計算帶有中括號的三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4、能認識負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二)空間與圖形
1、能識別直線、線段與射線,會用字母表示直線、線段與射線;認識平面上的平行線和垂線,能用三角尺畫平行線、垂線,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會用量角器量(畫)指定度數的角。
2、將經歷一個簡單圖形經過變換制作美麗圖形的過程,并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能在方格紙上進行圖形變換的操作活動,說出圖形變換中的平移或旋轉的過程。
3、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用數對來表示物體位置;在具體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離表示物體的位置。
(三)統計與概率
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并進一步理解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將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折線統計圖,并能從折線統計圖上預測事物變化的趨勢。
五、教材分析
1、教學重難點:
數與代數中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乘法分配律,認識生活中的負數
空間與圖形中線與角
2、本冊教材的教學建議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標準》的要求與本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學中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雖然,在教材中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的直觀形象的素材,以便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但畢竟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教材中所揭示的數學知識的難度在逐步加深。因此,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二)關注知識形成、發展、應用的過程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重要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對一個新的知識的出現,要力求讓學生體會到它是如何產生的,它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對一個連續發展的知識,應結合第一學段的內容,進行前后對比,理解各自的不同特點與聯系。
(三)提供獨立探索問題的機會
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是本冊教材的重要目標,為將這一目標落實到每個單元的教學中,不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課的內容,教材中都提供了學生可以開展探索活動的題材。當然,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特點,除了課堂上開展一些小組合作共同探索的活動方式外,也應適當地安排一些個人獨立探索的機會,讓每個學生深入地思考一些問題,隨后再開展小
六、課時安排以及教學進度表
數與代數:46課時
空間與圖形:18課時
統計與概率:9課時
總復習:10課時
認識更大的數(10課時1-3周)
線與角(8課時4-5周)
走進大自然(2課時第6周前兩節)
乘法(9課時6-8周)
整理與復習(一)(5課時9、10周)
圖形的變換(3課時11周)
除法(14課時12—15周)
方向與位置(4課時16周)
生活中的負數(4課時17周)
統計(4課時18周)
總復習(12課時19-21周)
詩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從古詩詞歌賦中汲取養料,讓學生通過吟誦提升文化素質。開展古詩吟誦的校本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把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到了學生幼稚的心田,讓他們成長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引領他們漫步經典詩歌的長廊,發現美,欣賞美。倡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盡情吟誦中,追求真知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質量,激發文學的興趣。
開展古詩吟誦的校本課程是符合我校教學實際的有效措施。
教學目標:
1、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2、初步掌握一些詩律等簡單結構以及古體詩的對仗、壓韻等。
3、掌握幾種古詩吟誦的方法
4、營造吟誦詩文的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5、會賞析、吟誦一定數量的經典古詩詞。
6、通過多種形式表現自己對古詩的感受,大膽表現自己,積極培養學習古詩的樂趣和愿望。
具體措施:
1、“讀故事學古詩”。因為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是與詩句一一對應的,這些句子又恰好是詩句的最好的解釋。讓學生在輕松的過程中理解古詩,達到熟讀成誦。
2、“重吟誦增積累”。老師讓學生反復地讀,讀出節奏和重音。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情感。
3、“做比較深感悟”。通過比較吟誦,讓學生從中產生移情體驗,進行知識牽引,拓展視野,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
4、后期力求讓學生“在吟誦中學會唱”。老師利用“半吟半唱”伴隨手語的方法來進行嘗試教學,幫助學生領略詩境的美,陶冶情操。
5、在黑板一角上,開辟“古詩角”,由值日生上課之前帶領同學吟誦,要求學生每周背一首,并且抄寫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讓古詩詞的吟誦聲充滿校園。
6、通過豐富多采的誦讀形式,引領學生從讀詩、背詩、賞詩中培養讀書興趣。
X一、班級情況分析
1、學習習慣和興趣
四(1)班54人、四(2)班55人,總體說來,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初步養成,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好的完成作業,學習數學的興趣較高,但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個別同學的基礎較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在這方面有待強化。課堂中喜歡動手參與、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2、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絕大多數的學生已經掌握上半學期所學的知識,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部分同學的思維較靈活,有著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探索規律的精神。
(3)個別學生從知識到實踐的跨越還有些難度。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1)進一步培養學生勤學習、愛動腦的好習慣。
(2)繼續加強紀律教育。
(3)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綜合的能力。
(4)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受到愛祖國、愛科學等方面的教育。
(5)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作業干凈整潔。
(6)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學生養成檢驗的習慣。
2、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問題中抽象數量關系,并探索算法和運算律的過程,掌握相應的計算方法和必要的計算技能,理解和掌握運算順序,發現一些運算規律;聯系數的已有知識認識整數間的一些關系和整數的一些特征;結合解決實踐問題,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2)聯系現實情境,經歷觀察、操作和探索相關圖形的特征以及圖形的簡單變換的過程,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及其特征,了解圖形的對稱和圖形位置關系的簡單變換;通過實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觀念,了解容量的意義和計量單位。
(3)聯系具體的問題情境體驗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掌握用折線統計圖表達數據的方法,并能按照統計圖里的數據變化分析相應的統計結果;經歷從具體問題的需要出發選擇統計圖的活動,體會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統計圖。
3、數學思考方面:
(1)在聯系已有知識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充分開展猜想、討論、解釋、交流等活動,發展推理能力。
(2)在觀察、探究整數之間的一些關系和一些特征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3)能對現實生活的有關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運算規律和概括數量關系的過程,發展抽象思維和符號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圖形特征和對圖形進行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和空間觀念。
(5)經歷把現實問題中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并合理地選擇相應的形式描述數據,以及對數據作出分析和解釋的過程,發展初步的統計觀念。
(6)在建立數學概念、獲得數學結論、發展數學規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開展觀察、猜想、實驗、類比、歸納等活動,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對結論作出合理的、有說服力的說明與解釋。
4、解決問題方面:
(1)能從現實情境中提取數學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加以解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問題的結果,并進行解釋和說明。
(2)能應用相關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能解決比較簡單的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并能與他人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測量一些液體的多少。
(4)能選擇恰當長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斷一個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據三角形的兩個已知角求第三個角的度數,根據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或底角)求一個底角(或頂角)的度數。
(5)能判斷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能從生活中找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實例,能利用方格紙畫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并能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將簡單圖形平移或旋轉到指定位置,能靈活運用對稱、平移、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7)能用計算器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并能說明所得的結論。
(8)能從生活中主動收集數據信息,能讀懂有關媒體中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能設計簡單統計活動,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應的數據。
(9)學會并具有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發展主體意識。
5、情感與態度方面:
(1)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主動探索并發現數學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對數學事實和數學內在聯系的好奇心,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內容,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應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里的一些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與作用。
(3)在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初步體驗探索問題的科學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學地探索問題的意識與態度。
(4)能主動克服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的體驗;能與他人合作交流,熱心參與數學問題的討論,有質疑和反思的意識;發現錯誤能主動改正。
(5)主動、認真地閱讀一些數學知識背景資料,感受數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形成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