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世界的海陸分布》是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主要介紹世界的海洋與陸地的概況。是學生在學習了《認識地球》的基礎上,初步認識世界海陸的分布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是前一節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時也是以后世界地理等有關章節,解釋諸種地理現象分布的關鍵知識的準備階段,是世界地理知識系統的重要板塊和初中地理的重點內容。它既是學好世界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習世界地理所必需具備的知識。學好本節有助于學生學習七年級上冊其它章節和七年級下冊的世界分區地理。對本節內容掌握程度、理解程度、應用程度,將直接影響世界人口、氣候、國家等有關內容的學習和運用。所以這一節的內容顯得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本節是學生進入中學后,首次接觸世界地理內容,對一切新事物還很新鮮,學習積極性還很高,要注重學習方法的講解。主要是再讀圖、繪圖、地名記憶等方面加以引導,使學生對運用地圖形成初步的認識,可運用多媒體課件、掛圖、板圖等形式教學,加強學生對地圖的感性認識,充分體現地理課的教學特色,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通過“看、畫、剪、拼”地圖,了解和熟悉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和輪廓。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運用海陸分布圖和相關數據,描述世界的海陸分布特點;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的名稱、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線。
2.通過學習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七大洲,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動手能力、填圖識圖的能力。
3.通過對地球表面的認識,進一步認識我們生活的星球,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世界上海陸分布情況;七大洲的名稱識記和相對位置的空間關系
難點:七大洲的分界線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創設情景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播放紀錄片《從宇宙中看地球》,介紹蘇聯宇航員在宇宙中看到地球的全貌以后,曾感嘆說人類把地球的名字取錯了,應該叫“水球”,因為地球上大部分地區被廣闊的海洋所覆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地球上海陸分布的實際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宇宙的視角,宏觀的觀察地球,讓學生們在腦海中有整體印象,通過視頻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海洋與陸地
首先,老師通過讓學生們觀察地球儀去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世界上海洋和陸地那個面積更大?
(2)南、北半球相比那個半球陸地面積較大,陸地面積較大的半球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還是小?
(3)東、西半球相比那個半球陸地面積較大,陸地面積較大的.半球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還是小?
(4)世界上海陸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出答案:
(1)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但是仍沒有海洋面積大。
(3)東半球陸地面積較大同樣沒有海洋面積大。
(4)第一,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第二,陸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東半球比西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東半球多;第三,無論怎樣劃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陸地。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狀況,根據“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進一步做總結:人們常說“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在地球上海洋面積約占70.8%,陸地面積約占29.2%。
【設計意圖】學生先自己觀察,之后拋出問題。學生通過問題自我歸納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相對而言就比較容易。
2.七大洲
在這部分,我會通過三個小游戲來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七大洲。整個環節借助世界七大洲分布圖以及地形圖幫助學生學習。
游戲環節一:“猜猜我是誰”。學生根據拿到手的紙片對照世界七大洲分布圖,填寫自己手中的大洲的名稱,并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拿到的大洲名稱。之后教師隨機說出大洲名稱。拿到相應大洲的同學起立說出我是什么洲。
游戲環節二:“看看誰最大”。學生通過裁剪,將自己手中的大洲輪廓細致的剪下來,然后通過比較看看哪個大洲最大,哪個大洲最小。老師叫出拿著不同大洲的七位學生,在講臺上以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利自由排列,讓其他同學對照自己手中的大洲輪廓圖看看排列是否正確。教師相應總結,給出記憶口訣“亞非南北美,南極歐大洋”。
游戲環節三:“我旁邊有誰”學生根據手中拿到的大洲,對照世界七大洲分布圖看看自己臨近的大洲都有哪些?請在同學們中找出來。并說出自己臨近的大洲名稱同學名字。
與此同時借助“世界地形圖”,讓同學們在圖中找出自己所拿大洲和其他大洲的分界線,最后老師給出表格讓同學們進行填寫,共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三個游戲,創設請進,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用游戲學習知識,真正的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而且通過表格總結,對比學習加深記憶。
環節三:鞏固提高
這個環節,我會讓同學們去完成課后活動題,通過活動題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知識點,并從中得出新知,總結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的大陸。
【設計意圖】靈活運用教材的課后活動,既溫習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又發散思維完成知識建構。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繪制七大洲的輪廓圖,標注分界線。查閱四大洋的相關信息為下節課做準備。
【設計意圖】學生以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總結課堂知識,不僅能夠對于本節課所學的零散知識點進行整理,而且能夠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我也能夠把握自己的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布置搜集資料的作業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課后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而且能夠擴大學生的眼界,增長見識。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 ……此處隱藏895個字……們自己試著畫出正六邊形,正18邊形、正60邊形、正360邊形。想一想小海龜畫出的圖形是什么樣的?
下面趕快驗證一下吧。
Repeat 6 [FD 100 RT 360/6]
Repeat 18 [FD 100 RT 360/18]
Repeat 60 [FD 100 RT 360/60]
Repeat 360 [FD 100 RT 360/360]
師:你發現什么了?
生:邊數越多,正多邊形就越接近圓形。
(三)大顯身手 感受成功(12分鐘)
剛才的驗證同學們發現了,邊數越多正多邊形就越接近圓形,真了不起,你們已經都成了電腦編程小高手了,那么老師出個考題考考你們,如何用重復命令畫一個五角星呢?又如何計算旋轉的角度呢?
(出示)溫馨小提示
1、重復的次數=角數
2、旋轉的角度=180—180/角數
(小組內討論,學生操作練習、教師巡視)
展示學生作品,教師小結及時評價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旋轉的角度=180-180/角數。
(四)歸納總結暢談收獲(4分鐘)
師:時間過的真快又到下課的時候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得快樂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你還想做什么?有哪些收獲?
五、反思
本節課,我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他們多一些求知欲望,多一些學習的興趣,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給學生一種到達成功彼岸的力量。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把學生探究、質疑、發現、研究等活動凸現出來,在教學中,倡導學生發現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同時生生評價,自我評價相結合,為學生創造成功體驗的機會,給予孩子積極的評價,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展示學生作品,給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增強了學生自信心。
以上是我本人對本課的認識,不足或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3一、說大綱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根據《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對閱讀教學有專門的規定,要求本冊教材的閱讀部分,在前兩冊學習各類現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礎上,集中進行文學鑒賞教學,培養學生感知、理解、品評文學作品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說教材
《詞七首》安排在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第三單元是唐宋詩詞鑒賞。根據編者的要求,欣賞詩詞,要在反復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時,為感知詩的聲韻美,還要懂得一點格律常識。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之一,本課所選七首詞,李煜、柳永、蘇東坡、秦觀、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各一首。從這些名家作品中可以窺見宋詞的大體特征。尤其是從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和蘇軾、辛棄疾等風格迥異的詞作中了解宋詞婉約和豪放兩大流派的物點。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既能品味到中國文學的精華,又能在亦婉約亦豪放的情感及“紅牙板”、“銅琵琶”的變奏中感受宋詞的情感美和音韻美。
三、說學情
詩詞的教學,從字面上講,文言字詞是阻礙學生理解的第一道障礙;從內容上講,歷史典故是阻礙學生理解的第二道障礙;從誦讀來講,章法和句法是阻礙學生理解的第三道障礙;從鑒賞來講,意境是阻礙學生理解的第四道障礙。前三道障礙學生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容易解決。本單元詩詞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把學生帶入詩詞的意境。誦讀是學生體會詩意、品賞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詩詞教學的必經之路。我們知道,詞最初是歌唱的文學,要按譜制詞,所以寫詞叫做“填詞”。詞的語言、音韻之美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體會。至于意境,學生雖然早有接觸,且他們或許知道什么是意境,知道怎樣分析意境,但是,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應該知道意境的準確定義,并在感受、品味詞的意境時,能通過親自實踐掌握一些要領。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在品味詞的意境、了解詞的章法和句法特點上。
四、說教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詞的特點,教學過程分四步來進行,即:誦讀、背誦、涵詠、鑒賞。
1、誦讀。這是習詞的第一步,通過直覺的感應去體驗詞的內涵。蘇軾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誦讀的要領:平仄和押韻服從樂律的需要。詞牌不同,則平仄和押韻的規定不同。例如:①詞的節拍不像詩那樣整齊劃一,如“對長亭/晚”“楊柳岸/曉風/殘月”“更/與何人/說”。②“念橋邊紅藥”的“念”,其義直貫本句及下句,稱“一字逗”,要讀出提示語氣。③《雨霖鈴》的韻腳依次是切、歇、發、噎、闊、別、節、月、設、說;《念奴嬌》的韻腳依次是物、壁、雪、杰、發、來、發、月,這些字要讀得短促而又清晰。
誦讀的方法:可采用默讀、朗讀、齊讀、個別讀、配樂讀等。
2、背誦。誦讀是習詞的基礎,誦讀而不背誦,只是枉費工夫。通過背誦,才能加深領悟,漸入佳境,為后面的鑒賞作鋪墊。背誦是古人傳給我們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新的《教學大綱》對詩詞教學的要求。
3、涵詠。朱熹《論讀書詩》:“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細商量?!彼^“涵泳工夫興味長”,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嘗詩的悠長韻味。經過這一步驟,學生就會進入詩的意境。這里,有必要點明意象和意境的關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在讓學生咀嚼回味中進入詩的意境時,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引導聯想和想像。根據詞作思維的跳躍性在詞中留下的意象空間,通過聯想和想像,串聯成一個完美的意象。例如,《紅樓夢》第48回香菱學詩有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再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也找不出兩個字來”。香菱“合上書一想”,為我們道出了讀詩的秘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這一系意象,經過“想”,讀者便進入了全詩營造的寂靜、曠遠、蒼茫的意境之中,從而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感受。
②從詞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開頭,統領全篇。例如“大江東去”一句就給全詞奠定了豪壯的基調;同時,還可以拿蘇軾《水調歌頭》的起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作比較,它將讀者引進哲理的思考。二是利用過片(即下片首句)將全詞連成一體。例如《永遇樂》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是由上片的歌頌英雄轉到譏諷好大喜功的失敗者,為下文抒寫人的憂憤作了鋪墊。三是用結尾總括全詞?!队烙鰳贰吩~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詞人以廉頗自況,因不能為國效勞而感到悲憤。
③抓詞眼。例如“空城”是《揚州慢》中的詞眼。詞人在寫過“薺麥”“廢池”“清角”之后,用它來結住上片,開啟下片,圍繞“空城”,表現詞人的“黍離之悲”,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4、鑒賞。通過對詞的意境的把握,學生就能根據自己文學功底和生活體驗對每首詞的思想感和藝術特點進行評價了??赏ㄟ^討論或作文的形式完成這一任務。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