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生物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物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說課稿 篇1【教學前期分析】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十六章講述的是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這節課是本章中的重要一節。
學生在知識儲備上,對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等生命現象有了最基本的認識;本章第一節也向學生介紹了生命的誕生學說,學生已經形成了生命起源于單細胞生物的科學觀點?;谶@些,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談話,引導,喚起學生的知識記憶,通過設計師生的共同參與活動,引導學生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生物進化的證據是什么?生物是如何進化的?帶著這樣的問題展開本節課的學習。八年級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夠成熟,教學中應該倡導互助學習,指導學生有目的,有方法地進行思考,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資料閱讀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已有分類知識的基礎上,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生物的進化,能夠排列出生物進化的順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化石的學習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知識的情感。
(2)通過對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激發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物圈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證據,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2.教學難點:通過對科學資料的分析比較,得出生物進化的規律。
【教學方法】
問題啟發法、比較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講授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問題導入
豐富多彩的生物從哪兒來的?人們為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做出了很多假設和探索。時至今日,相信神創論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因為人們掌握了大量生物進化的證據。那么,生物進化的證據是什么?生物是如何進化的?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學習生物進化的證據
1.閱讀課本58頁的內容,回答問題。
(1)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什么?
(2)什么是化石?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后,請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用化石的圖片進行展示,并補充完善。另外,教師對其他生物進化的證據做簡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馬的進化歷程——同種生物進化的化石證據
閱讀課本中的圖文資料,并且思考:
(1)馬的進化趨勢是怎樣的?
(2)馬的生活環境有何變化,這與其形態結構的變化相適宜嗎?
學生思考討論后,師生共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始祖鳥化石——一種生物進化為另一種生物的化石證據
(1)教師幻燈片展示,對比始祖鳥與爬行類、鳥類的相似點,得出爬行類動物進化為鳥類的科學觀點。
(2)介紹孔子鳥,這為爬行類進化為鳥類提供了新的證據。
4.教師解析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引導學生得出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規律:越簡單低等的生物化石總是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高等的生物化石總是出現在新近形成的地層里。
三、學習生物進化的歷程
1.閱讀并觀察課本61頁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生物“進化樹”,嘗試在“進化樹”的方格內寫出代表生物所屬的生物類群。
2.討論動物和植物的進化歷程分別是怎樣的?
3.開火車游戲,完成生物進化樹的拼圖游戲,教師及時點評。
4.通過生物進化樹的規律,師生共同總結出植物,動物的進化歷程。
(1)植物的進化歷程:原始單細胞藻類——多細胞藻類——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2)動物的進化歷程
無脊椎動物:原始的單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5.疑問:你知道的哪類生物沒有出現在生物進化樹上?引導學生質疑,答疑。
6.小結:生物進化的規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7.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以此回答課前提出的問題。
四、課堂小結
總結概括本節課的內容,梳理本課知識。
五、檢測評價
通過設計的針對性練習,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學生解決。
【板書設計】
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
一、生物進化的證據
1.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化石
2.舉例:馬的進化,始祖鳥化石,孔子鳥化石
3.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規律
簡單、低等——古老地層
復雜、高等——新近地層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
1.進化樹
2.單細胞——多細胞
進化規律低等——高等
簡單——復雜
水生——陸生
生物說課稿 篇2一、教材簡析
《生物的變異》是初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5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第4節〈人的性別遺傳〉。而本節內容是上節內容的延續篇,遺傳物質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決定了生物的遺傳,而遺傳物質的可變性又使生物可以發生變異,而且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生物性狀的的改變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特別提出生物的性狀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使學生對性狀與基因的關系和遺傳與變異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面,為下一章《生物的進化》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并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3、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
能力目標:
1、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此處隱藏1642個字……/p>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
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盡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并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后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棒~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