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說課稿集錦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海倫·凱勒》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本文以感人的筆觸向我們介紹了一位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海倫·凱勒。課文里行間充滿了愛的溫馨。爸爸、媽媽、沙利文老師以及周圍的人們對海倫的關愛,喚起了海倫對生活的熱愛;從不幸中站起來的海倫又把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在其他殘疾人身上。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語言環境,了解課文中引號的用法。
3、能通過朗讀體會課文語言,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
本人是一篇人物傳記,為了更進一步感悟海倫與命運抗爭,因此,讓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四)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積極性。
2、讓朗讀成為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由地讀,自由地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理解課文,走進人物。
二、說教法
語文課的教學,應重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本節課中,我運用多種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口味語句,領會文章的意境,能更好地走近人物,走進人物。
三、說學法
在教學本課時,我以學生為主體,注意主體參與。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教學生運用“讀——劃——思
——議”法進行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再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學到了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交流說話,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我就板書課題,接著導入新課:上節課,通過對課文第一段的學習,我們走近海倫·凱勒,感受了她失明失聰的痛苦。我們再來聽一聽她內心的呼喊。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學生溫故而知新,而且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中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
(二)朗讀想像,走近海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p>
1、就在這時,沙利文老師來到海倫身旁,她是怎么做的?海倫又是怎么做的?
2、默讀2~5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
3、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在學生進行交流時,我讓學生自由讀、交流朗讀、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體會海倫學習寫話的艱辛。
4、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知識打開了海倫的眼界,增強了海倫生活的勇氣和自信心”?然后要求學生朗讀第5自然段,體會海倫心中美麗的世界和她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5、海倫學習說話時,薩勒老師是怎么教海倫說話的?海倫是怎么練習的?指名讀6~7自然段。
6、同桌互讀、討論、全班匯報。
這一環節的內容跟上一環節的有點相似,因此,我讓學生用剛才的學習方法繼續學習本段,做到學以致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7、艱辛的付出換來成功的喜悅。一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讓全家人欣喜若狂。你能用自己的語言將這激動人心的一幕描繪出來嗎?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當時的情形描繪了出來,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能力,又很好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抒發情感,走進海倫
1、齊讀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想想海倫為什么會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2、此時,如果海倫就在你面前,你又會對她說什么?
3、交流、總結全文。
與人物進行對話,不僅拉近了學生與人物之間的距離,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又能再一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了如指掌。我的板書力求能呈現文章的線索,突出文章的重點。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海倫·凱勒
失明失聰 黑暗沉寂(暴躁)
海倫·凱勒 不分晝夜 如饑似渴(喜悅)
夜以繼日 堅持練習(興奮)
不屈不撓 永生留名(奉獻)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真切的描寫了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
本課所在的第五組課文都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所選的4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抒寫了對人生的感悟。編排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愛生命。二是學習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詞句的意思,發現并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道理,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
【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進行反復研讀、思考,結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語句的含義,在交流中不斷完善、升華自己的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
【教學重難點】
由于本課的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如何深入體會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就成為這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細膩的眼光通過盲女的`細小動作揭示了“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這樣深刻道理,怎樣讓學生理解這一意味深長的哲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因此,我采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課外文本拓展來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對盲人的內心世界可能沒有深刻的體會,這對理解課文,感受人物內心活動有一定障礙。因此,我將在課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閉上眼睛,通過走路、讀書、寫字等行動,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說教法
本課采用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品味語言觸發感悟——朗讀課文抒發情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中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采用勾畫、批注、交流、朗讀、書寫等方法來學習課文,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通過品味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受,體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原則。
五、說教學準備DVD機、電視機及光盤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研讀重點段落、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
1、導入新課,打開課本,找一找安靜捉住蝴蝶的句子,好好地讀一讀,想一想,句畫下來,談談體會。
2、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勾畫出你認為關鍵的詞句,好好去體會安靜是怎么捉到蝴蝶的。
3、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段話,并把它背下來。
4、提問:如果你是作者,此時站在離安靜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這一切,你會想些什么?
5、過渡學習第六自然段,思考:安靜她為什么把蝴蝶給放了。1、讀課文,勾畫句子。
2、理解第四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1)讀句子:安靜的手指悄然全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
(2)給竟然換詞;
(3)理解“消然合攏”想象安靜的內心世界。
(4)理解“奇跡”!
(5)理解“神奇的靈性”
(6)猜測安靜是怎么知道的蝶就在身邊?猜測安靜的心情?
3、生讀書,背誦第四自然段
4、生匯報
5、生讀第六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匯報、交流
(3)朗讀感悟安靜的內心。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以讀悟情,激發情感,感受到盲女孩安靜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
二、聯系實際,感受作者對生活的關愛
1、出示句子
“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2)提問:誰到底是誰?
(3)追問:他們是怎樣在創造自己的繽紛世界呢?
(4)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1、生匯報交流
2、感情朗讀感悟作者 對生命的關愛。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以及作者對生命的關愛。
三、回歸課題引讀課題、總結課文生深情讀課題回歸課題,升華情感
四、布置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
2、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七、說板書
17觸摸春天
安靜——創造奇跡——熱愛生活
〔板書的設計突出教學重、難點,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節是人教版選修教材《文章寫作與修改》
第三章《認識的深化與成篇》
第三節《培養創新意識》
本節是認識深化的最高表現形式,設置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寫出真正具有個性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文章。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明確創新的內涵,了解寫作上創新的途徑。
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會創新思維方法,從而寫出有新意的文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協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p>
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使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出個性化作文。
3、教學重、難點:
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二、學情分析
學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問題很嚴重,沒有真情實感,缺乏創新意識,不說自己的心里話,不會思考,形成千人一面的思路和價值觀。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課堂教學中,需把寫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活其寫作思維,讓其充分思考教師提供的例子,充分放飛思維的翅膀,為提高創新能力奠定基礎?;诖?,我將教法定為:
1、典例剖析法。通過具體例文的剖析,及教師對學生的點撥,讓學生體會寫作上創新的途徑。
2、講練結合法。通過具體寫作任務的設置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創新的思路與方法,從而讓學生在具體問題中,自主地獲取知識。
學法分析:
古希臘人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只要被點燃的火把。”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心智活動,既是學生多種智能的綜合,又是學生心靈的展示和個性的表現。
所以我采用了學法:
1、討論探究法。
2、實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熱熱身
練練手
闖闖關
(一)、熱熱身
我將以一個故事導入新課,并且將這個故事貫穿全篇。
故事開始:
右手行善不必讓左手知道
一位德國老人家住農村,二戰時期,一位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院子的柵欄外徘徊。老人觀察了很久,上前說:“先生,您是否愿意幫我把柵欄里的這堆木頭扛到那邊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動了?!?/p>
男人眼睛一亮,連聲答應“好!好!”于是脫去風衣,摘下禮帽,很賣勁地把木頭扛過去,擺放得整整齊齊。主人邀請滿頭大汗的客人共進晚餐,客人心情愉快地吃完晚飯,踏上旅程。二戰期間城里逃難的人很多,老人的那堆木頭被無數次地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位客人與他共進晚餐。其實那堆木頭根本不需要搬動。
教師追問:聽完這個故事,請談談你的感受。你認為這位老人仁慈嗎?為什么?
預設:學生在肯定老人仁慈的同時,會進一步想到,一般人的觀點是要有善言善行,助人為樂,而此文則提出新觀點,助人時應顧及對方心理,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卻小心地把自身的優越掩藏起來,給受助者創造一個機會,從而使他覺得自己受助是因為自己付出而得到的補償,這同樣是仁慈的。這個新觀點的提出,是緣于作者沒有從一般思路出發,而是另辟蹊徑,尋找到關于行善的補充性空間——保持受助者的尊嚴。引出
總結一:創新意識第一招開拓思路,善于尋找補充性空間。
此環節用故事告訴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至此,知識和能力目標“明確創新的內涵”完成。
(二)、練練手
故事接龍:假如你是那位受助者,此時你心存怎樣的感想,請以受助者的口吻寫一段話。
預設:學生一定會從受助者的角度復述這個故事,然后再表達對老人或感激、或感動之情,此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復述部分,與原稿相比,引出
總結二:創新意識第二招變換視角。
(三)、闖闖關
故事再接龍:二戰結束了,這位受助的逃難者再也不用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此時,他想起了那位仁慈的老人,由于山水相隔,他想寫一封信給老人。
請你完成書信。
預設:學生在寫信的過程中自然會注意到文體的要求,自覺主動地完成形式的創新,引出
總結三:創新意識第三招尋求新形式。
設置意圖:通過故事接龍,在講練結合中讓學生明確寫作創新的具體途徑,完成了由感性認知到理性歸納的思維過程,將新知轉化為能力。由于使用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利于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們在任務完成的同時進行了理論的歸納與總結,至此,過程和方法目標“學會創新思維方法,從而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完成。
(四)當堂檢驗
材料:據《桐城縣志略》和姚永樸先生《舊聞隨筆》記載,清朝大學士張英桐城相府與姓吳的鄰居之間有一空地,吳家修房砌墻越過了中界,張的家人寫信報告,本來想請在朝廷做大官的張英出來制止。誰知,張英批詩一首寄歸:“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深感愧疚,立讓三尺;吳家被張家之舉所感動,也退讓了三尺?!傲呦?”由此得名,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要求:運用本課學到的方法,寫作一篇創新小作文。
預設:經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消化,學生很容易想到以鄰居吳家老爺的口吻給家里寫一封信這樣一種全新的視角及創新的形式來接龍故事。另外,由于這則材料的立意指向有很多,學生有可能避開第一立意包容,轉而開拓思路,得出謙讓、律己等等更為深刻的立意。如果能出現這樣的課堂效果,這節課就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學生們在熱烈的討論當中完成了創新方法的認知和梳理,并輔之以寫作實踐,至此,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實現。。
五、評價分析
本課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個有高度差的思維層級,其一是了解創新意識的內涵;其二是學習創新的方法,其三是利用創新意識成文。整個過程設計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重點、難點,從例文的分析出發,切實地做到讓學生自己找方法,并將此方法很好地應用到實際操作中。由于這些知識來自于學生自身的體驗,他們就會因自己發現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滿足而使學習具有強大的動力,所得知識也會深刻而不易遺忘。并能廣泛應用于實際,有助于智力的發展。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能主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于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本節課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專家和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