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說課稿匯總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地位與作用
《分數的再認識》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再認識》(34~36頁)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和拓展的,為后面學習分數的性質以及公因數、公倍數等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小學數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
過去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將教學目標分為了三維。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將教學目標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與直觀操作,體驗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進一步理解分數,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操作活動,主動地觀察、操作、分析和推理,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與挑戰性。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
教學重點:
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二、說學情
《分數的再認識》是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次,五年級的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需要動手操作,理解知識需要具體的事物作支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采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通過故事“西游記中的唐僧分餅”引入課題一天,在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孫悟空、沙和尚和豬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會三人騰云駕霧回來了。唐僧很高興打開了干糧袋,里面裝著2張糖餅,3張油餅。同學們,你能用分數表示出糖餅占餅總數的幾分之幾嗎?油餅呢?唐僧說:你們辛苦了,給你們一張油餅吧。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徒弟們得到的這張油餅呢? 為什么這樣表示?一張油餅分給三人吃吧。你們說怎樣分才公平?。?/p>
通過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首先讓學生猜測如果每個同學拿出自己所帶筆的1/2,是否相同。肯定會有兩種答案,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驗證。在驗證過程中,先叫全班學生拿出所帶筆的偶數支。再是讓學生數出偶數支的1/2。最后全班交流,根據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通過拿筆的活動,讓學生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理解分數的相對性。同時,體現了學生的主題地位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對分數有更深的了解。
(三)運用新知,拓展延伸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兩本書的1/3不同,使學生認識到:
1/3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
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使認識進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
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四)鞏固反饋,發展能力
在處理具體練習中,我覺得應該指出的是。
1.畫一畫中,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既可。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解,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練一練第1題重點是分割法、移動法、旋轉、合并這些方法的使用。
3.練一練第2題重點體現涂法的多樣性。
4.練一練第3題重點除了體現畫法多樣性之外,還要比較平均分之后,每一個圖形的兩個1/2是否相同;還要比較這三個圖形的1/2是否相同。這部分其實是“總數相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總數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把已經形成的抽象認識,進行了及時的練習和必要鞏固和強化。
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節課我不僅注重了知識的教學,同時也注意了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在經歷猜測、驗證、總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小結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主動回答這節課學到了什么,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那些問題,學以致用。
(六)布置作業
在布置作業時,我設計了有層次的習題,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教學理念。
五、說板書
分數的再認識
在本節課中我將采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楚、從屬關系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
說課稿 篇2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草和大樹》!
一、說教材:
《小草和大樹》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課文,與本單元的其他兩篇文章一樣,都是寫人勵志的文章, 本文講述的是《簡愛》作者英國著名小說家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兩個妹妹在生活艱辛、寫詩受到嘲笑諷刺、發表寥寥無幾、出版失敗的情況下 ,仍然不放棄文學,以堅強的毅力從事小說創作,并取得成功。告訴我們:面 ……此處隱藏14079個字……立體幾何知識學習完畢,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立體幾何的研究方法的基礎之上,對二面角求解方法進行的一個補充。二面角的求解是立體幾何部分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本節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2.教學內容及目標
教學內容:
將異面直線兩點間距離公式變形應用于求二面角,變形所得公式就是本節所學主要內容,暫且稱這個公式為二面角余弦公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異面直線兩點間距離公式在求二面角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1).推廣引申不但能加深對原題的理解,而且對于擴大解題效果,提高解題能力,培養發散思維,激發創新意識,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2).通過轉化問題探究公式條件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精神,提高學生化歸的意識和轉化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問題的轉化過程,讓學生認識萬物都處于聯系之中,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二面角余弦公式條件的發現,結構的確定;
難點:二面角余弦公式條件的發現,結構的確定;
二、學情分析:
1.起點能力分析
立體幾何知識學習完畢,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立體幾何的研究方法,并成為本節的學習基礎。
2.一般特點分析
高二學生觀察力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精細性、持久性,有意識記占主導地位、意義識記以占重要地位,同時概念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掌握和運用邏輯法則的能力,但由于認知水平的不同,學生掌握和運用邏輯法則的能力存在不平衡性。
三、教法分析:
本節采用啟導法,以質疑啟發、直觀啟發為主,通過一系列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教師適時演示,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靜為動,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學法指導: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觀察——發現——推理——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五、教學程序
1.教學思路
設疑導入→構建條件→形成公式→公式應用→教學反思。
2.教學環節安排
(一).情境設置:
習題1:教科書80頁題10
設計意圖:由此題與學生共同回顧二面角的定義及其求解方法,并且根據題設條件,由學生發現該二面角的求解由異面直線AC、DB的位置關系來確定,提出為什么異面直線可以確定二面角,異面直線怎樣確定二面角呢?引出問題二,從而進入第二環節——探索研究。
(二)、探索研究:
問題二:
問1:什么是異面直線的公垂線?兩異面直線有多少條公垂線?
問2:設異面直線a、b公垂線為l,則a、b、l三條直線可以確定多少個平面?
問3:這兩相交平面可以構成兩對二面角,這兩對二面角大小有什么關系?(設計意圖:到此完成由異面直線構造二面角)
問4:從四個二面角任選一個二面角,該二面角的大小與異面直線位置有什么關系?
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得出異面直線的位置可以確定二面角的大小的結論。再通過教具的演示讓學生發現線段AM、BN、AB、MN任意一個的改變都會影響異面直線的位置,說明這四條線段可以共同確定二面角,從而發現公式的結構,突破難點;
問5:令a∩l=A,b∩l=B,M∈a,N∈b且MA=m,NB=n,AB=d,MN=l,求二面角α―l―β。
通過問題5將異面直線的位置量化,由學生自己推導,得出二面角的余弦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5設出四條線段的長,求二面角的大小,從做輔助線、確定二面角平面角,到在三角形中計算求值,最后整理解題過程,由學生自主解決,教師適時引導,多問學生為什么,糾正學生語言表達上的錯誤,提示解題不符邏輯關系的地方,讓學生在相互補充,相互找不足的這一自我評價、自我調整過程中,完善推理過程,得出二面角的余弦公式。通過這一數學交流活動,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注重學生作為個體發展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協同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并且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不僅重在學習一個結論,而是注重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發現結論、自己推得公式中體驗成功。
問題三:用問題二的方法求解習題一
設計意圖:鞏固公式的應用,明確如何應用公式;通過對比公式與習題一的條件,讓學生認識到本節所學求二面角的方法是對教科書習題一般化所得的結論,體會數學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研究過程。
問題四:將公式條件中二面角兩半平面的線段放到了以棱上線段為公共邊的三角形中,作為了兩三角形的高。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過程,進一步深化所推公式中量的理解,其作用是半平面用三角形表示,更有利于在柱體或錐體中解決二面角的求解問題;
(三)、鞏固訓練
習題2
1.(改編自教科書80頁題11)把長、寬分別為4、3的長方形ABCD沿對角線AC折疊,使BD長為7/5,求二面角B―AC―D。
2.(教科書80頁題11)把長、寬分別為4、3的長方形ABCD沿對角線AC折疊成直二面角,求頂點B與D之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
題1是對問題四結論的簡單應用。此題題設是將平面圖形折成立體圖形,求形成的二面角的大小,鞏固平面圖形折疊過程中量的變化情況。
題2讓學生認識:二面角余弦公式建立了四個線段、一個角五個量間的關系,知道其中任意四個,都可以求第五個量,加深對公式的認識,熟悉公式的變形應用。
習題3:(選自20xx年湖南高考題)已知四邊形ABCD是上、下底邊分別為2和6,高為的等腰梯形,將它沿對稱軸OO′折成直二面角,求二面角O―AC―O′的大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創設公式應用條件,自主解決問題,同時再次鞏固立體空間中量的求解用平面解決的思想方法。
(四).總結提煉:
1.說明本節所學求二面角方法的可行性;
2.說明本節所學求二面角方法的合理性;
3.本節所學求二面角的方法不是教科書中的定理、公式,因此不能作為已知結論在解答題中應用。但學習重視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這節課學習的意義,不是公式本身,而是用已知的知識探究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
(五):作業
習題4、為必做題,習題5為選做題
設計意圖:布置作業有彈性,避免一刀切,將上述思維發散的過程延伸到課后,使學生活躍的思維得以發展,進而形成思維習慣。
總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努力挖掘蘊含于知識生成過程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機結合,有意滲透,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