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說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們注重借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松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诖?,《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于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于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么?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并通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進率關系,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后,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并引導問: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么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于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墒窃谏燥@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么?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一、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于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并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1、認識1/2kfn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游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發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這里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并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認識1/2的基礎上認識1/4。接著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還可以用1/4來表示嗎?主要是對平均分的理解,進一步強調一定要平均分。
認識幾分之一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長方形、正方形、圓,還有鉛絲,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貼在黑板上,并說說為什么可以用1/4來表示。這時再追問學生:用的東西不一樣,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狀更是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1/4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4”。這里為今后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接著是利用課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完整地敘述幾分之一,并學會寫分數。因為前面已突出認識了1/2和1/4,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直觀圖形認識幾分之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二)在感受幾分之一中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書本第99頁第三題,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顏色的紙條,(書本上是沒有的,加入這一內容第一為比較分數的大小作準備,第二是為估計1/3做鋪墊)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涂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后,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里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說一下為什么。接著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后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后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系,為后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100頁第5題,通過涂出指定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體,分層練習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但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分層練習,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這2個練習:①想想做做第6題,《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廣告,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廣告中的動態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最后一幅圖又是兩人分蛋糕,每人“半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自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接著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分數。
本單元主要有2個知識點,一是學習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新方向;二是辨認簡單路線圖。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東,南,西,北,以及上一課時學習了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新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4個新方向的認識,并能根據已學知識,辨認簡單的路線圖。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本節課應該達到如下三個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通過教學,學生能初步應用所學知識,辨認簡單的路線圖。
能力目標: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情感目標:將教學密切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所學知識辨認簡單的路線圖
教學難點:給點一個地點,根據題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關的地點。
教學方法:本節課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開啟學生思路,拓展學生思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把成功的喜悅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勞動的成果。
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時將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同以為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傳統教學方式不同,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師生間的單向交流,而是生生,師生間的良性互動。
教學流程:
一、游戲導入,創設情景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教學開始時,讓學生作一個辨認的方向的小游戲,能最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對舊知識進行了復習。接著教師創設了一個學習情景,幫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讓學生在貫穿始終的情景中進行學習。
二、講授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出示一張路線路,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出通過路線圖如何坐車。在這里教師應對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進行簡單的講解,譬如出發的起點,終點,坐車坐幾站。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合作進行自學,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當遇到較難的問題時,教師可適當引導,但主要還是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和小組內的交流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課堂練習是整個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教師設計練習時,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共性和個性,課題練習是針對全體學生的,這就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共性。個性則是教師要注意學生間的差異,因材施教。
四、課堂總結
教學結束時,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這不是搞形式,通過這樣的訓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概括能力。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