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合集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一美術鑒賞第20課《城市建設開發與古建筑的保護》。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教具準備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本課關注的是當今城市建設中的古建筑保護問題,探討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陀^的說,這個問題是當前中國許多城市在建設開發中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也是城市規劃與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題,因此確定本課學習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文物古跡,盡早樹立起尊重文物、尊重歷史的觀念。
2、以城市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找解決方案。
(二)重點
城市建設開發與古建筑保護二者之間歷來存在著難以協調的矛盾,城市建設勢在必行,而古建筑保護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因而在這兩方面之中,偏重的是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因此確定本課重點是:
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古建筑階值,樹立保護古建筑的觀念。
(三)難點
文物建設和歷史地段具有重要而豐富的階值,我們首要的任務是對他們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是我們本課所要闡述的古建筑保護的出發點和原則,因此確定本課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思考,探討保護與開發的協調方式。
二、教法:講授、演示、討論
三、教具: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活動:通過播放一段關于城市建設破壞文物古跡的電視記錄片,提出問題:大家想一想為什么要探討城市建設開發與古建筑的保護?如何協調城市建設開發與古建筑保護?
學生活動:感受、思考并回答,初步了解本課主題。
(二)為什么要探討城市建設開發與古建筑的保護
這節在本課是引導部分,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城市建設和古建筑保護存在矛盾,而往往是后者得不到人們的重視,闡述古建筑保護的必要性。
教師活動:通過建筑家梁思成與老北京城保護的故事,來樹立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提出問題:A、你記憶中有消失的古建筑嗎?對這些古建筑你有什么看法?B、你覺得應該如何保護他們?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展示,通過了解課本內容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總結出:城市開發和古建筑保護這一問題巫待得到重視,我們必須通過正確的方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全面的保護古建筑。
(三)城市特色與古建筑密不可分。
這一節是本課的基礎部分,主要探討了古建筑與城市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闡述古建筑的價值來說明古建筑在現代城市中所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說明古建筑和城市的關系非常密切,是城市文文化的標志和特征。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巴黎城市古建筑和我國周莊風景。提出問題:1.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有怎樣的歷史傳統?有什么樣的古建筑?2、你認為這些古建筑在城市發展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欣賞討論,回答問題。
師生共同總結出:具有特色的古建筑是城市風貌的點睛之筆,能夠奠定城市文化的基調。良好的城市規劃能充分烘托出古建筑的璀璨奪目,并使之與現代城市風景相得益彰。
(四)如何協調城市建設開發與古建筑保護
這節是本課的核心部分,探討了如何協調城市建設開發與古建筑的保護。讓學生明確城市開發和古建筑保護存在那些矛盾和沖突,對這些利益沖突我們該如何協調。
教師活動:
1、展示各國城市改造的成功例子:例如北京平安大街、法蘭克富火車站等。
2、展示講解過程中適時提出問題:A、城市開發和古建筑保護存在那些矛盾?B、應該如何協調城市開發和古建筑保護?
學生活動:
通過多媒體展示,參考概括課本知識,分4組進行討論,并且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闡述自己觀點。
最后教師總結建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一但毀壞就不可能復原,我們要特別重視古建筑的保護。
(五)、小結本課,提示下節安排。
五、板書設計
本課采用多媒體展示。
說課稿 篇2一、教材分析。
《小河與青草》是國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深受兒童喜愛的寓言故事,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這篇課文融情于理,字里行間洋溢著童真童趣,很適合一年級孩子閱讀,但文中蘊含的深意學生在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得困難,因此我認為理解對話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0個只識不寫。理解本課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練讀、討論、評價、欣賞、表演等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朗讀感受,讓學生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同時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興趣。
其中1、2兩個目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理解對話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打算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指導書寫3個生字。為此我營造三個層面的讀,使學生的朗讀水平螺旋上升。首先示圖揭題,引導初讀課文,要求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檢測時,側重糾正生字的讀音,尤其是前后鼻音的字。接著引導細讀課文,側重在字詞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導學生把字詞的意思帶入課文語境中,在語言環境中自讀自悟。最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給時間他們從容地想一想: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感知。在學習字詞、指導書寫上,我準備以點帶面,重點分析“青”的書寫,強調第五筆是“豎”,上下結構的字要上緊下松。其余的字則讓學生結合筆順表自能識字,訓練他們讀帖能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提高書寫水平。
第二課時主要是精讀課文,進一步指導朗讀課文,重點指導感悟理解小河與青草的對話,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形象地概述,讓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積極充當角色,自主讀、演、說,想象、感悟角色間的對話,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道理:自然界萬物是相互依存,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 ……此處隱藏14833個字……的動人故事,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連環畫形式出現,語言淺顯,符合兒童特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年段特點,本文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10個生字,會寫“年、左、右”3個字,認識“石”字旁。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課文內容,懂得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是一種美德。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根據教學目標,我把本課教學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識字、寫字。第二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課文內容,懂得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是一種美德。
三、設計思路:
1、由于本課語言淺顯,采用連環畫的形式出現,雖然全文不注音,但可采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學習課文。故在設計上應注重教材的整合。主要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的方法來學習課文。通過讀感悟林中環境之美,小熊一家行為之美。從而欣賞美、感悟美、表達美。
2、注重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3—6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喜歡哪個季節的美景就說哪幅圖,并把相應的段落讀好。不必按部就班的按課文內容進行,給他們自主選擇的空間。
3、注重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渠道。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欣賞美。
1、小朋友們,老師帶你們去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課件展示森林的美麗畫面,激發學生對森林的向往,初步感受林中環境之美。)
2、今天,小熊還邀請小朋友們到他們家做客,小熊家住在哪里呢?(住在山洞里,生說師板書課題)讓我們一塊去他們家看一看吧!
(二)品讀課文,感悟美。
1、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①看圖:(課件展示插圖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②朗讀:生找出與圖相對應的第一、二自然段朗讀。(采用自讀---指名讀---生評價---齊讀的方式進行)
2、學習第七自然段
同學們,小熊家周圍到處是郁郁蔥蔥的樹木,造一間房子太容易了,那小熊一家的愿望實現了嗎?(沒有)你是從哪里知道的?(第七自然段)你能讀好第七自然段嗎?(采用生練讀----小組比賽讀的方式進行)
3、圖文對照學習第3—6自然段,感悟美。
(此環節是從看圖感受美到通過美讀來抒發情感,學生融入其中,把對環境美的感受,對小熊一家行為美的認同、贊揚都包含在其中。)
①看一看,說一說。
課件展示林中一年四季的4幅插圖,學生說圖意,感受森林景色的美麗,學生喜歡哪一幅就說哪一幅。(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說課稿 篇10各位教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華南虎》,這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六單元的一首詩歌。
新課標對詩歌有以下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傷口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本單元是一個以動物為話題的一個單元,共有五篇文章,《華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牛漢寫作這首詩時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在干校從事強制性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辦法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墻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這與作者當時的境遇何其相似。當時,那老虎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的強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寫了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本詩情感豐富,很有暴發力,非常適合朗讀,所以在確定教學方法中,我將采取多種新聞記者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的意境美。
本單元的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認識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著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華南虎》中華南虎對自由的向往和對冷酷現實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類的理想和追求。這是本詩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確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認識生命的平等,第一個人都應保護動物,珍視生命。
本詩文辭優美,含義深刻,通過多種新聞記者及情感的體驗,在知識和能力目標的確定下,我把背誦《華南虎》定為目標之一。
與動物有關的文章和話題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為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安排了兩個拓展訓練,為老師找的一幅畫根據課文來仿寫一首詩,課后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查詢相關其他動物的生存狀況,有圖,最好配上文字說明。
由此,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于抗爭,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2.珍視生命,關愛動物。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聯系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句,背誦課文。
2.了解詩中的眾多形象,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把握全詩主旨,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學著寫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收集動物資料,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
我準備把以下兩點確定為教學重難點:
1.了解詩中的眾多形象,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
2.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收集動物資料,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
3.品詩后根據圖畫來仿寫詩歌。
確定以上幾個重點的原因是:
這首詩作于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于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這段歷史與情感對于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即使在了解了歷史的基礎,也比較難以理解一個充滿作者情感的華南虎形象,以及他的象征意義。如何突破這個重點,難點,是關鍵。這直接影響我們收集資料、仿詩的效果。“閱讀是走向文字內心的橋梁。”初一下期的學生,經過近一年的新聞記者訓練及情感閱讀的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本文的情感非常熾熱,而初一的孩子心思仍然相對可愛,詩中老虎的遭遇會引發他們的同情心。針對這些特點,本課嘗試先通過聽讀欣賞,激發情感,然后自讀初探,整體感知詩中的眾多形象:“華南虎”觀眾“我”。然后集中力量,在了解寫作背景和象征,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抓住關鍵語句,反復誦讀品味,深入分析詩歌塑造的華南虎形象,學習欣賞詩歌的意想,理解詩歌的主題意境,得到美好人格的熏陶。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收集動物資料,收集,分析,整理及創造性地制作資料,是現行教育中拓寬課本知識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目標的突破需要兩方面來進行突破。其一,結合文章內容,激情是給后面的進一步搜集資料作好情感基礎;其二,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理及再創造資料是,老師要作好指導工作。這是這一目標達到的關鍵。
文檔為doc格式